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内的极乐寺,平日里是一座香火极旺的佛寺,但在1948年7月5号,这里却戒备森严,周围遍布解放军的岗哨,所有人员未经允许,一律禁止入内。此时的极乐寺中,一场涤荡旧中国的暴风雨正在悄然酝酿着……
上午9点,极乐寺会场中,东北军区第一副政委罗荣桓宣布命令:经中央军委批准,以护路军为基础,补入二线兵团人员,并吸收东北铁路局员工为技术骨干,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
五百公里的铁路线损坏严重。铁道纵队第一支队于1948年7月8日开始,抢修彰武通往锦州的铁路线,国民党军队还在铁路旁,埋设大量地雷。指战员一边排雷,一边抢修。
被炸毁的桥梁,主要靠搭枕木、叩钢轨来修复。而枕木、钢轨都被国民党军队抛到了河里。东北的九月,河水刺骨,指战员们跳到冰冷的河里打捞钢轨。
孟宪清 原铁道纵队一支队战士
那时候水里挺冷,在里面干上那么十几分钟,连队干部就叫你上来。因为太冷了,牙都磕到一起嘎嘎直响,身上发抖,上来以后烤火,另外弄一瓶白酒,喝了以后暖暖心。
铁道纵队指战员不负众望,仅仅两个月,就抢通了锦州外围的铁路。接下来的九天时间里,东北野战军千里运兵,保证了后勤弹药的运送,为东北野战军快速攻克锦州立下了汗马功劳。东北大门的开合自此完全掌握在解放军手中,辽沈战役只用了短短52天就胜利结束。后来有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如果说,打赢淮海战役,是靠老百姓的小车推出来的,那么,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是靠铁道纵队冒死抢修出来的。”
由于铁道纵队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1949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
1950年的秋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铁道兵更加悲壮的一幕,即将上演。
1951年初的朝鲜,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度。中朝军队已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三次较量,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到了三七线地区。
但彭德怀却在指挥所内陷入了深思:三次战役打下来,志愿军的后勤供应补给,远远跟不上战线的推进,导致打到三七线附近的30万中朝军队处境极端险恶。
事实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初,美国空军就频繁轰炸志愿军运输线,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
1951年夏天,铁道兵团各部队约2万人陆续进入朝鲜,抢修铁路。8月18日,“联合国军”集合三个师的兵力,发起夏季攻势,并集中了80%的空中力量,对中朝后方运输线上的公路、铁路桥梁进行不分昼夜的轰炸。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计划以三个月时间,全部切断中朝部队物资补给线。李奇微把这种战法称之为“绞杀战”。
在反“绞杀战”中,铁道兵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1师2团5连副班长史阜民,在一次桥梁抢修中,缺一个固定螺丝,他把螺丝扳手插进钢轨夹板孔里,自己趴在钢轨旁,用力握住扳手,忍着剧烈震动,坚持一个半小时,保证了18列火车安全通过。铁2师6团11连副班长袁孝文,在察看铁路时发现险情,正要排除,不料身边定时炸弹爆炸,两腿被炸断,他坚持爬行300米,设置响墩,使疾驰而来的军用列车安全停车,自己却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
在“绞杀战”最初的8月份,志愿军有1134节车皮通过清川江等河流,安全运往前线,大大缓解了前线弹药、粮食紧缺的不利局面。“绞杀战”的第一个回合,美军失败了。
随着战局发展,恼怒的李奇微逐渐发现,全面轰炸根本无法阻断志愿军的运输线。9月份,李奇微改变策略,集中空军力量对某一段铁路进行轰炸。他发现,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的新安州、价川、西浦铁路形成的“三角地区”是整个朝鲜北方铁路的枢纽,美军随即将攻击重点转向“三角地区”,持续出动战机进行集中轰炸。抢修部队与空中美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美军白天炸,铁道兵晚上修。
陈设 原铁道兵团三师作战科参谋
敌人摸不透,搞不清楚。怎么白天飞机侦察看着炸坏了,而且是平平的什么都没了,怎么晚上又通车了呢?这火车怎么又一列一列地过去了。
白天我们根本干不了,都是夜晚工作。你像钉道钉,白天在防空洞里面练,用手摸,闭着眼睛,两锤就把道钉钉到枕木上去了。就能把钢轨固定起来。
1951年11月,“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感到,对三角地带的平均轰炸收效甚微。因此,他将轰炸三角地带的范围,缩小到肃川到万城之间的“317”至“318”地段,泉洞到龙源里之间的29公里处。一场空前惨烈的反“绞杀战”爆发了。
仅仅73.5公里的地方,美军飞机在这里倾泻炮弹38186枚,平均每两米就中弹一枚。在反“绞杀战”最残酷的阶段,铁道兵团拿出两个师,誓死保障这两条咽喉地段的铁路畅通。铁道兵团凭借各种抢修手段和指挥调度系统的及时准确,一直保持着铁路线畅通,通车时速甚至比抢修“绞杀战”之初还要快,李奇微的“绞杀战”彻底流产了。
1952年底,新当选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就职前来到了朝鲜战场,他想依照几年前的仁川登陆,在朝鲜半岛蜂腰部位,再来一次两栖登陆,从中间突破中朝军队防线。
对美国人的企图,中央军委立即调遣国内铁道工程部队6个师,向鸭绿江集结,计划在朝鲜中部地区抢修一条新线——殷龟铁路,全长129公里,需跨越4条江河和4座大山,修建大小桥梁92座。
指战员们大多来自中国温暖的中南地区,进入寒冷的战场,顾不上长途行军的疲劳,就开始紧张施工,为了赶进度,他们经常两三天不睡觉。
铁道兵再次创造了奇迹,129公里的殷龟铁路,仅仅60天就修通了。得知情况的“联合国军”也中止了朝鲜中部的登陆计划。
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役打响了。志愿军万炮齐发,一次40分钟的火力急袭,即消耗弹药1900余吨,原因就是此时我军粮弹充足。前线弹药储备达12.3万余吨,粮食储备可供参战部队食用8个月。金城战役结束的那一天,“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
1948年夏天才创建的铁道兵团,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异彩。然而,荣光背后是铁道兵们的血肉之躯,在朝鲜战场,有1481名指战员牺牲,2989名指战员光荣负伤。当年的那些断桥残梁,已经成为后人凭吊的景点,铁道兵的歌声至今依然在鸭绿江回荡。
敬请收看今晚(7月10日)20:00,CCTV-4《国家记忆》之《军魂永驻——铁道兵(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