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的70年”·江阴长江村“追江赶海”,小渔村的大梦想

长江村村貌。

万里长江,千百年来以母亲般的胸怀滋养着两岸百姓,蜿蜒曲折之间,星罗棋布着成千上万个村落,它们之中有数十个村拥有着同样的名字——长江村。

相同的名字,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被誉为“中国港口第一村”的江阴长江村,是中国“十大国际名村”,钢材出口至全球10多个国家,远洋运输走到非洲,“新长江”产业链遍及亚、欧、美、非四大洲;还是令人艳羡的“中国幸福村”,家家住别墅、人人有分红、户户有存款、个个有金银……富了口袋又富脑袋的长江村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高擎“发展”与“富民”旗帜,把昔日的贫穷小渔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

从贫困村到亿元村

小砖窑里燃起星星之火

穷,是长江村最初的印记。

“穷日子过了许多年,在大家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终于有能人站出来了。”徐全民口中的“能人”,就是被村民们尊称为老书记的李良宝。1971年,李良宝以做副业为名,拿着村里东拼西凑的700元钱,在老夏港河畔筹建了两座小砖窑烧砖,开始创业。

徐全民当时和老书记一起出来搞“副业”,对于创业时的那段艰难历史,他记忆犹新。“当时,我们从国营夏港联益窑厂请来老师傅协助砌窑,老书记怕出问题,干脆24小时在窑场守着,这一守就是14个月。手皲裂、脸黝黑,村里人看到他都不由得脱口而出叫他‘窑乌鬼’。”从烧第二窑砖起,小窑烧出的青砖已经可以和国营联益窑厂的青砖相媲美。凭着这份执著和辛勤,李良宝和他的创业伙伴“烧窑卖砖”,为长江村办企业蓄积了“第一桶金”。

“砖窑赚了钱,就开始买船搞运输,从起初的5吨水泥船,到后来的20吨机帆船,一方面可以节省自家卖砖头的运费,另一方面还能接外面的活赚运费,老书记就这样精打细算地一点点把村里的家底攒了出来。”

求变的脚步从未停过。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江村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实施沿江开发、深化企业改革等机遇,1983年全村工业副业产值突破500万元,1993年全村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江阴地区第三家超亿元村。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是老书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在长江村还会看到这样的标语。正是凭着这种敢想敢拼的精神,长江村走上了腾飞发展之路。2018年,长江村村级经济总量达600亿元,税收达16.5亿元,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发展成为产值超500亿元的中国500强企业。

从长江到大海

小渔村在新时代破浪前行

2015年5月25日,这是长江村新一代掌舵人李洪耀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了。“总书记来到我们在舟山投资的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登船坞、观作业。当时,习总书记寄语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增强信心,拼搏向前!”

事实上,依江而建、依江而兴的长江村,一直以来就是在抢抓机遇中发展起来的。

靠江吃江。1998年,长江村从兼并江阴夏港拆船厂起步,创新发展方式,坚持绿色拆解,打造出一条“废船拆解—废铁冶炼—钢材轧制—船舶修造—远洋运输”全流程循环经济产业链。新长江集团因此成功入选“2017中国循环经济年度最佳实践”。

走出去发展天地宽,2004年3月,长江村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跨江联动开发战略,在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投资15亿元创办长强钢铁有限公司。“6年后,我们又敏锐地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机遇,新长江集团在浙江舟山投资65亿元建设了舟山长宏国际产业园,成为全球知名的海洋船舶全产业链园区。”

从破房子到大别墅

打造“中国幸福村”的生动样本

37年前,长江村村民丁兴芬和丁惠丰结婚时的“新房”连窗玻璃也没钱装,只能临时用塑料纸糊窗。到了1997年,他们搬进了大别墅。

“1995年,村里开始建造别墅送给村民。”丁惠丰家1996年底拿到了别墅,第二年9月住上了300多平方米的别墅,在外镇的亲戚都赶来看稀奇,“当时亲戚们还住在五六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看到我们家这么大,都羡慕死了。还说要把儿子、女儿‘嫁’到长江村来。”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长江村的发展秘诀。村子发展好了,村民成了最大的“赢家”。

1995年起,长江村陆续投资4亿多元,历时10年,让818户村民家家住上了别墅,每月给村民送水送电;启动“双暖”民生工程,全村村民可以享受24小时热水和冬季暖气供应;设立“爱心互助基金”,对因病致贫的家庭,除各种保险 销以外的自费部分,再按比例进行补助,全村形成了“千人帮一人”的互助和谐氛围;建成千亩“长江之星”湿地生态园、长江村中央花园,免费向村民开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9月 1日
下一篇 2019年 9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