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加注手代言
东方微红,晨曦将露,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他们已记不得这是第多少次走向燃料加注间,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也不记得这是第多少次执行加注任务了。
他们中间最年轻的工作已24载,在新人眼中都是叔叔级的长辈。他们是“刀尖上的舞者”,是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他们用青春为“神箭”注入动力,用生命去捍卫民族尊严。
时光荏苒,技术革新,这群人依旧个个叫得响,人人顶得上,在工作中是让人信赖的“大拿”,在生活上是温暖人心的大哥。他们彰显了西昌航天人的样子,他们就是火箭加注手的代言人。
“二次奉献”塑灵魂
谢兆胜正在操作阀门。
性格大气洒脱,说话间脸上永远都带着爽朗的微笑,在别人看来,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已是到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人。他叫谢兆胜,29年来一直在岗位上默默坚守,为的是一份责任,一句承诺。
1992年6月16日,某型号任务燃料加注过程中突发意外,操作手王京辉、陶勇春因氧气不足倒在燃料罐里。面对生死抉择,谢兆胜毫不犹豫、奋不顾身,主动请求下罐救人,但也因氧气不足倒在罐内。由于窒息时间过长,两位同事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谢兆胜在医院昏迷七天七夜之后,奇迹般苏醒过来。
得知两名战友牺牲时,刚刚脱离险境的他失声痛哭。事后有领导问他下去之前是怎么想的?他说:“当时头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我的同事在下面生命垂危,我要把他们救上来”。
这次生死经历之后,谢兆胜变了,变得更拼了。有人告诉他说,你不用这么累,即使现在你什么也不做,单位也会管你一辈子。老谢却说:“我这条命都是领导和同志们救活的,我必须加倍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组织。”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一有空,谢兆胜就把自己扎在岗位上,看图纸,摸性能,找问题。他常说:“对待设备就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只有你多关心它,了解他,他才会把你当朋友,关键时刻才不会给你掉链子。”他先后提出系统设备合理化改进建议20余条,大幅度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赢得了领导们的赞许,可他却说:“和牺牲的两位同事比起来,这算不了什么”。
“精武强能”真本事
曹兵正在复核数据。
1987年入伍的曹兵,见证了四氧化二氮加注系统28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主控微机操作手,从最初的面板式操作,到程序半自动化,再到现在的软件全自动化控制,曹兵一路走来,专研新设备原理,学习软件程控知识,从一名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系统更新换代太快,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不断给自己充电,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让他在该领域始终走在前列。
去年年底,为适应3#工位改造更新,系统将增加一套加注管路,并更新测控软件,这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涉及面太广,将会使管路布局、加注流程、测试数据等等发生相应变化。从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编写规程、设置预案……作为整个单位最老的同志,曹兵样样工作都亲力亲为,白天跟改造,晚上学原理,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他这样干了整整一个月。最终,改造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中心领导再一次为这位“航天老将”竖起了大拇指。
外表沉着稳重,说活细声和语,言语间还透着一股子书生气,可他实装操作也是一把好手。多年的工作经历,练就了曹兵 “蒙眼摸阀”的绝活,蒙着眼能在五分钟内把一百多个阀门全部关闭。他说:“四氧化二氮是红棕色,一旦泄露,人在烟雾中根本看不清阀门,所以必须练‘蒙眼摸阀’,一摸一个准。”
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曹兵凭着自己的执着和坚持,练就了过硬的技术,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敢于冲锋”砺血性
陈复忠正在检查氢车管路接头。
液氢燃料加注工作极其危险,如果燃料泄露,当空气中氢气浓度达到4%,米粒大小物体从一米高处落下,产生的能量就足以引发爆炸。液氢加注系统主控微机操作手陈复忠,在这个危险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
2012年6月1日晚,“天链一号”03星,液氢燃料按时加注。5个小时后,液氢加注进入射前补加关键阶段,突发意外情况,加注软管与燃料车法兰接头处F4垫片突然冻裂,大量液氢泄露、喷射,加注现场瞬间被白雾所笼罩。
面对险情,陈复忠沉着冷静,快速判断出泄露点。这时他已来不及穿防护服,一个人迅速冲了上去,在低温易爆的环境中关阀门,卸螺栓,氦气吹除,更换垫片……一系列动作在他手中演绎的堪称完美。
由于险情排除及时,液氢燃料抢在最后5分钟按时加到了指定液位,保住了火箭发射窗口。
陈复忠1米八的大个,虎背熊腰,说话像吼,干起活来却像在摆弄绣花针。焊接信号线、制作O型圈、测量电阻值┉┉,对待每一件小事他都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随时都有危险的岗位上,平时耐得住,关键时刻敢于冲锋,用自己的生命为燃料加注的成功树起一道安全屏障。
“财富传承”美品德
朱孔飞正在拧紧管路接头。
“田野,去把你的双想记录本拿过来我看看”,“老朱”操着一口地道的江苏话,又要检查徒弟的笔记本了。这是他对徒弟的基本要求,每天的工作必须进行回想和预想,并做好记录。
“老朱”叫朱孔飞,氧氮加注系统主控微机操作手,参加工作24年,先后带出了系统指挥员10名,重要岗位操作手35名,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傅”。
在他的徒弟们眼里,他是一个铁面无私,却又为人热情的人。
有一次田野请教他加注管路上到底有多少个充气口,这些数据早就装在了朱孔飞心里,可他就是不告诉田野,要求他自己去查。田野钻地沟,爬塔架,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弄明白。正因为这样,田野对管路的结构布局也更加清晰了。
“刚开始我一直还以为他这是自私,后来慢慢感受到这是为了让我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进步得更快”。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田野就迅速成长为了一名能独当一面的指挥员,今年他执行了人生中的第一发任务,看到田野在前台“风光无限”时,朱孔飞的脸上露出了欣然的微笑。
“工作中他是我师傅,生活中我们是益友。他曾经一边红着脸批评我工作不认真,一边又不耐其烦地教我如何克服指挥时的紧张情绪,”田野眼里充满了感激,“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工作中重要的财富,有了这种财富的传承和发扬,我才能把自己肩上的担子挑稳,挑好,挑出特色。”
时光易逝,精神不老。这几个老家伙都到了退休的年龄,有不舍,也有庆幸。不舍的是他们就这样离开航天加注手这个集体,庆幸的是他们为这个集体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在他们的感召下,新人们接过了大旗,为成为新一代的火箭加注手代言人而砥砺奋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