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医生:八成小病人不在急诊范畴

东方网1月20日消息:1月18日晚上22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急诊室,80后医生虞进波上班了。与其他儿科类医院夜里人满为患、八九个医生同时坐诊叫号的阵仗不同,六院儿科的夜急诊“冷清”多了。整个二层的儿科楼面,只有三位工作人员:一位值班医生,一位搭班护士和一名收费员。虞进波一人坐诊,诊室门口稀稀拉拉站着几个家长,基本也是随到随看。

入职八年,他没有回老家过过一个年

流感高峰刚刚过去,随着学校放假,病人数量明显下降。这几天,虞进波也稍稍能“缓”口气了。“前两周,病人非常多,排队等候时间也要四到六个小时,多的时候一晚上要看一百多个病人。现在,一晚上看四五十个病人。”虞进波说。

“医生,我要开点雾化药,长条形的开五支,圆形的开十支。”十点的夜急诊刚开始,虞进波迎来了首位“急诊病人”———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独自前来,诉求明确,只开药,不看病。短短十五分钟后,诊室又来了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人,裹着一身寒气进屋。

“没带孩子?”

“嗯,医生,我家孙子一个月前刚生过肺炎,今天又稍许有一点咳嗽,我们都很担心,要么开点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和雾化药?”

但,这块牌子也就是挂着看看的,要严格按照这样的急诊指征来操作,对中国的儿科医院来说,真的太难了。虞进波说得坦率:“人家拖家带口的半夜跑来了,你能不给看?那不得跟你吵翻了。”

吐槽归吐槽,面对着这些发烧、咳嗽、拉肚子、呕吐的小病人,虞进波还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这样的话:“家里的退烧药、咳嗽药还有吗?”“好好休息,多喝点水,发烧是会反复的,不断量体温观察,38.5℃以上可以吃美林。”“回家后不要吃东西了,早上起来吃得清淡点,喝点粥。”……

从晚上十点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八点,虞进波看了43个病人,这样的夜班他每六天轮一次。入职八年,他没有回老家过过一个年。一旁的护士说:“我们这些‘上班狗,,春节都是要值班的。”

家长:“反正衣服都穿了,就来看看吧!”

事实上,很多来就诊的家长,也很少注意到这块“急诊范畴”牌子,他们自有一套送医标准———对家长来说,孩子是唯一的,不管毛病大小,总得让医生看看才放心。对于医生而言,急诊中碰到的病例不少都是小儿常见病,病情也总有反复和发展的过程,家长用不着过于紧张。不过,家长也是满腹委屈:他们不少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慌乱无助之际,总渴望得到最及时的治疗,哪怕是为了得到心理安慰。

晚上23点40分,一对年轻父母带着2岁的儿子来了,旁边还跟着焦急的外公。5个小时前,他们一家人刚刚来过医院。

“这一晚上已经塞过两支退热栓了,十点刚塞的,本来都退下来了,现在体温又飙升到39.5℃,这烧怎么退不下来啊?”家长焦急地询问。

看过白天的验血 告单,虞进波说:“验血没什么问题啊,发烧是容易反复的,这急也急不了啊!”

外公又补充问了好几个问题:“用退热栓的间隔时间是多少?”“万一还没到时间,体温又腾腾地上去了,该不该给药?”……得到医生的用药指导后,一家人才离开了。为何一晚上跑了两次医院?这位妈妈告诉我,孩子第一次发这么高的烧,大人实在不放心,就又来了。

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虞进波说自己很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但如果诸如此类的常规病、家长的反复就诊长期占用儿科急诊资源,确实不太合理。

“他们不相信我,我也没办法”

家长看病时心急火燎,可一旦医生开处方时,各种怀疑又纷至沓来。“我坚决不挂水,有什么责任我承担,我签字!”“我要开某某药,你给我开点。”“我们吃头孢没有用,你还是开阿奇霉素吧!”……

在急诊室,一些家长俨然变成了医生,诊断开药都由他们说了算。虞进波说,什么样的家长都有,自己早已见怪不怪了。被气急了,他也会忍不住私下抱怨几句。

深夜12点30分,120救护车送了一个九个月大的女宝宝,肥嘟嘟小脸像个红苹果,睁着大眼睛四处张望,后面跟着一对慌乱的安徽小夫妻。“间歇性抽搐长达半个小时,手和脚都变成紫色了,眼神涣散迷离。”爸爸描述着孩子的病情。“半个小时?”虞进波反复向家长确认这个数字,量体温,打止惊针,一系列例行检查后,他还脱掉了小女孩的袜子,用压舌板刮她的脚底板,肉呼呼的小脚很快蜷缩起来。

半个小时后,爸爸送来了验血单,除了白细胞有点高外,检查基本正常。虞进波说:“由于间歇性惊厥长达半个小时,我再给你开个脑部头颅CT和脑电波检查。”爸爸有些为难,说:“听说做脑部CT有辐射,对孩子不好,可以不做吗?”虞进波解释说,做脑部CT就是查找病因,排除颅内病症的。这位年轻的爸爸望了望抱着孩子的妻子,犹豫再三,终于松口,“那做就做吧!”

入冬以来,儿科类医院的日门急诊量一再刷新纪录,儿童医学中心突破6000人次,儿科医院突破8000人次……其中有多少是因为不信任而反复就诊、在不同儿科类医院反复“求证”的家庭?一面是儿科医疗资源的紧缺,一面是儿科医疗资源的浪费。

凌晨三点,补液室的病人都吊完水走了,灯也灭了。二楼儿科只剩下一家人,妈妈哄着2岁的女儿吃退烧药,爸爸抱住女儿捏着鼻子准备硬灌,女儿“拼死”反抗,夫妻俩始终下不了狠手,只好把药倒了。由于担心孩子再度惊厥,他们一家人呆在医院迟迟不敢离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6年 1月 3日
下一篇 2016年 4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