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四年前摊开中国地图,您可能不会注意到成都市新都区的石板滩镇。当年,这块成都城北的门户之地,低山浅丘交错,无论做产业还是建城市,都不是首选。
但是,从2014年开始,新都区刷新了工业项目建设的“成都速度”。
从中车成都项目铲下第一铲土,动工开建开始,2年内,首列“成都造”地铁A型铝合金车辆下线,4年后,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上下游配套企业基本齐全,城轨列车的制造速度达到3天一列地铁车辆整车下线节奏……一个剑指千亿、辐射中西部地区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新都已具雏形。
新都区域面积仅496平方公里,却成为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版图上的“新秀”。
新都提出,全力打造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新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轨道交通创新高地、中国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保基地、面向“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出口服务基地。
4年时间走向产业第一方阵
2014年,是新都区轨道交通制造业的起点。
这一年的8月28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签订,作为中国中车在西南地区布局的最大产业园区项目,落户新都。
随后便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成都速度”故事——2016年7月1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新都厂区正式投产(以下简称中车成都),从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到正式投产,仅用了315天。
同年,中车成都进入城轨地铁制造等新的业务领域,开启了“新都征程”。
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化龙曾说,“成都速度”让他对成都信心满满,未来,集团将全力支持成都公司发展成为中国中车的“西南总部”,加快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这里落地。
如今,中车成都公司已成为西部地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覆盖最全、造修能力最强、产能最大的企业,年新造地铁600辆、检修1000辆,新制式轨道装备新造150辆,铁路客车高级修1000辆的产能。
为了更多企业和项目的落地,新都主动出击对接上下游配套企业、争取技术人才平移、推动产业链项目快速落地,新都轨道交通产业“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全”和“从全到精”高质量发展,成都地铁“新都造”从梦想变为现实。
▲辐射中西部地区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新都已具雏形
“中车的快速投产让新都轨道交通在成都市的总体轨道交通版图上钉稳了‘钉子’,以后这个位置会逐步扩大,形成基地。”新都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
如今,中车的带动集聚效应已然凸显。站在中车成都厂区,透过正大门向外看去,正对面的中车电机大楼正在装修外墙,左边的新誉集团以及右边的今创集团的厂房开始内部装修。
成都中车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戈说:“中车电机将于明年初投产。”今年年底,其他配套企业也将陆续完工投产。
正如中车成都城轨事业部市场售后部主任朱志磊所说,“一个主机厂落户到哪里,就会带动整个产业,形成生态产业链”。做一个产业园、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提就是有大企业的带动。
特别是轨道交通产业的特殊性,也让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粘性”更强。“轨道交通这一块有很高的准入门槛,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企业就能为轨道交通、车辆装备进行配套的。”朱志磊说道。
作为中车的配套企业,成都今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带动新誉集团落户便是一个例子。该公司总经理李志表示:“今创的落户,也会带动本身的下游企业配套,未来,产业链上的企业也会平移过来。”
像滚雪球般,围绕轨道交通的“九大核心技术”“十大关键零部件”,新都已经聚集轨道交通企业30余家。“基本涵盖轨道交通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新都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跟跑动车市场、竞跑城轨市场、领跑磁浮市场
现如今,再次翻开地图,新都区往东北方向,紧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片区,前不久,中欧班列(成都)交上了“首个累计开行2000列”的答卷。
新的运输方式带来新的商机。
“新都的几个产业园距离成都国际铁路港的直线距离也就几公里,轨道交通的市场、产品能与‘一带一路’国家方便对接。”新都区经信局负责人表示,新都的轨道交通产业一定要“走出去”,“一带一路”给轨道交通产业市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轨道交通创新高地、中国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保基地、面向“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出口服务基地——对于轨道交通产业,新都已有清晰的发展目标。背后的关键,是要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认为,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做好规划,因地制宜优化线路规划和站点布局;
二是要拓宽融资渠道,防范债务风险;
三是加强与其他市场要素的有机协同;
四是加强市场化运营,创新服务方式,促进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018年4月,中车集团“轨道交通西南研发中心”在中车成都揭牌。
彼时,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它的诞生对于推动新都区破题高质量发展难题,紧抓创新驱动、科技引领,都有深远影响。”有研发、能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从业务看,当前新都轨道交通业务以城轨车辆新造、铁路客车检修为主。城际列车、市域动车以及磁浮、单轨等新制式列车业务、城轨车辆“全生命周期”维修服务等方面,新都正在抓紧对接、积极布局。
▲新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的急速发展,需要跟上的不仅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产性人才,还有高技术研发型人才,专业管理人才。“校地合作”是促进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与加速的重要引擎。5月,新都区与西南交通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NQI)创新基地入驻新都区的具体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打造以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建设为牵引的轨道交通创新谷,把轨道交通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落到这里。
新都系统性地提出,实施“跟跑动车市场、竞跑城轨市场、领跑磁浮市场”的“三步走”策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轨道交通现代产业体系。以“创新”强驱动、“质量”培优势、“安全”塑核心、“业态”寻增量、“开放”促突破、“人才”优主体为“六维支撑”,助力成都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之都。
新都区石板滩镇,被规划好的“方格”正被各类轨道交通企业一一填满。周边还有更多规划“方格”的余地,这是新都轨道交通产业的未来蓝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