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南北疆的“超级工程”
定位为亚欧交通枢纽中心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交通枢纽中心的新疆,目前已规划出“六横六纵”公路网的畅通交通工程,其中G0711线乌鲁木齐至尉犁的“乌尉高速公路”既是新疆“六横六纵”中第三纵——即“阿勒泰-乌鲁木齐-库尔勒-若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通南北疆天然屏障的天山胜利隧道则成为这条高速公路的“咽喉”。
而考虑到隧道地形、地质特点,运营防灾救援、施工工期、施工风险等因素,两个主隧道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传统的钻爆法,中间的服务隧道则采用两台国之重器——“天山”号和“胜利”号TBM硬岩掘进机,利用TBM快速掘进的优势,南北两个方向同时作业,有效节约施工工期。
在“地质博物馆”展现科技魅力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隧道单洞日涌水量达3.3万立方米,为防止施工对乌鲁木齐河水造成污染,工程项目部在隧道内采用“清污分流、洞内裂隙水收集再利用”技术,减少隧道污水总量。此外在工区现场建设两座日处理量分别为5000、2500立方米的智能污水处理厂,对施工废水集中处理。经过净化处理的施工废水,水质已达国家地表Ⅱ类水标准。
工程院院士:引领全国的示范工程
正是看到天山胜利隧道在工程前沿科技、工程专项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辐射全国的示范效应,8月初,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程前往天山胜利隧道调研,试图在这项工程中找到解开其他工程难题的“密码”。
参与调研的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聂建国院士表示,天山胜利隧道工程能为我国多条规划中的超长隧道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希望承建隧道的中交集团能够针对基建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专业特长和集体智慧,全力推动基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建造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位参与调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建井工程专家陈湘生在了解完项目总体情况后,对天山胜利隧道所采用的超深大直径竖井创新设计给予高度评价。陈湘生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于大直径、大深度竖井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无论是矿山竖井还是水利工程竖井,都朝着大直径大深度方向发展,这就对“一钻成井”的设备提出强烈需求,而天山胜利隧道工程中超大直径竖井的建设经验无疑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表示,天山胜利隧道的建设规模和难度之大,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项目施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天山胜利隧道在工程装备、项目管理方面都取得突破,在生态环保、信息化、智能化集成方面则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特别是工程设备国产化和软件自主化方面,解决了很多‘卡脖子’的问题,这着实令人感到高兴。”周绪红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