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守望者 | 两代养桥人的“道钉”人生

他们在湍急的黄河上担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工作,用双脚丈量黄河大桥的长度,用双手保护黄河大桥 的安全。他们被称为“养桥人”。50多年来,郑州桥工段李海运、李小林父子俩就如同道钉一般深深扎根于三座黄河大桥上,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党和黄河。

“王强,给那边检查仔细点啊…..”早上5点半,天刚蒙蒙亮,李小林和同事就在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上忙碌着,四处敲敲打打,巡视和检修桥梁。“螺栓一敲它,如果松动的话,就得整治。从5月汛期开始到8月底,要加强检查,确保线路安全。”
头顶是毒辣的烈日,脚下是湍急的河水,耳畔是呼啸的河风,每次干完活,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夏季在桥上作业轨温都能达到50度到60度,桥上没有遮阴的地方,还得穿长袖,要不就容易晒伤。”

李小林是郑州桥工段黄河桥梁车间维修工区工长,工作21年来,他在黄河桥上不知走了多少遍,对每一个部件都了如指掌。“闭着眼睛都能知道大桥长啥样,从桥墩上去再拐过来得10公里出头,一天跑多少趟。”

但工作再苦再累,李小林仍甘之如饴,因为他深知黄河大桥关系着郑州“中国铁路心脏”的地位。而这份对于黄河桥的责任感,源于他的父亲李海运——一位在京汉铁路黄河大桥和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上工作了34年的老桥工、老党员。李小林说:“他汛期最多一个半月都没回去,测水一个大铅坠子往里扔,手皮都磨烂了。因为他是党员,啥都要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我现在也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马上也要成为党员了。”

在父亲的影响下,李小林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郑州桥工段黄河桥梁车间主任田自彦回忆,2007年汛期,他们组织员工向桥墩周围抛石,抵御黄河洪水的冲击,刚结完婚的李小林二话没说就回到工作岗位上。“抛石这个活比较紧张,需要人手比较多。小林刚请完婚假,结婚是一生中的大事,(但是他)一个电话就跑过来了。”

从需要“抛石”的15米浅桥墩到过洪能力超强的100米深桥墩,从老旧笨重的自制养护工具到现代化机械作业车,李海运、李小林父子俩接力守护黄河桥,也见证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桥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黄河岁岁安澜的喜人变化。李海运:“干了一辈子了,怀念黄河桥,现在我还不断去,到那走走看看。黄河桥这么长,火车密度又这么高,桥梁上真能处处检查到?他(李小林)每天都跟我汇 ,这我心里才落地了。”

忙完一天的工作,李小林回到家,开始练习庆祝建党百年七一合唱活动的曲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着熟悉的旋律,李海运忍不住跟唱起来,铿锵有力的歌声唱出两代养桥人的初心——把黄河大桥守护好。


通讯员 王博

统筹 刘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7月 2日
下一篇 2021年 7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