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施工技术】第25期 叠合板满堂架计算分析(一)
——传统Φ48钢管材料
诸位朋友:
大家好!
本期小编想聊一聊叠合板满堂架的计算类问题。其实在大的计算范围内和传统的模架设计计算是大同小异的。但是从小编自己用的品茗来看,好像还没有找到可以针对叠合板的设计架体安全计算的公式。小编在13年左右刚刚开始从事装配式建筑时,几乎所有的计算书都是手算,想想也是苦逼哈哈的!
本期我们以问题导入。
第一、为什么《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施工工艺图解》(16G906)中不提供计算书?
小编也是被这本图集给搞得晕倒了。斜支撑给了计算,钢丝绳给了计算,模板和三角挂架都有计算,可是为什么叠合板支撑架不给个计算实例呢?差评啊!
【编制注:是不是专家们认为这个太简单了不给了。但是连钢丝绳那么简单的都有了,所以小编觉得这个一定有问题。小编猜想是因为图集上画了独立支撑架,而独立支撑架计算涉及到厂家的材料参数过多,或者独立支撑架目前在国家规范中语焉不详所致。当然这是小编的个人猜测】
第二、如果要进行安全计算,怎么计算?
小编先从宏观上说明现在目前在方案中大量出现的两种计算思路。
思路1:直接利用安全软件计算
这一类思路,完全借鉴传统的模架安全计算的思路,仍然沿用类似品茗之类的安全计算软件进行计算。
【编者注:其实此类计算中,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对于模板的刚度参数选择及龙骨的布置间距取值其实都是不对的。但是该类计算方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安全!】
说白了就是不把叠合板看成两层板,仍然看成是现浇的进行计算。整体的计算结果是偏安全的。但是在一些细节上说不清楚,都是直观上的感性认知。比如叠合板的刚度比模板大多少?龙骨的布置间距?这些细节经不住推敲,但是从技术方案的角度,安全绝对是第一位的!
对于该思路下的方案计算,诸位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在网上搜,几乎全是的。
思路2:先计算叠合板自身强度
这一类思路,小编曾经看过一次一个企业的内部参考资料就是这么算的。看过之后个人十分的赞赏,现在把思路分享给大家。
首先计算叠合板自身具体可以承受变形的刚度与强度,然后将上部的现浇砼及其他荷载值进行组合后。在实际安全计算时将设计荷载减去叠合板自身能够承担的荷载,将满堂架简化为简支梁进行最大间距核算。
【编制注:该类计算方法充分地发挥了叠合板自身具有抗变形这一特性。大大的释放了满堂架的计算间距,小编曾经对于60+70的叠合板将Φ48的钢管最大间距理论上算到了2100mm,悬挑端部长度在650mm。可以想象的到的是,如果在现场实施起来,那是多么的省工】
第三、支撑设计思路【结合叠合板自身强度】
使用混凝土叠合板的工程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一般按单向板进行设计,即预制薄板部分受力主筋是按计算确定,而分布筋是按构造配置的。因此,受力状态为单向受力,否则可能会导致薄板开裂。
根据该原理,临时支撑设计时,分三步考虑:
初步确定支撑最大排距L1。
①据预制薄板实际配筋,计算薄板的可承受弯矩M1;
②对叠合板自重及施工荷载进行组合:G1;
③根据L1≤(8M1/G1)1/2得出支撑最大排距L1。
【编者注:相当于简支梁在均布荷载下的弯矩】
(2)确定横肋下支撑最大间距L2。
①不考虑板内分布筋的承载力;
②根据横肋支撑木枋材料及规格确定其可承受的弯矩M2;
③对预应力叠合板自重及施工荷载进行组合:G2 ;
④根据L2≤(8M2/G2)1/2,确定横肋下支撑最大间距L2。
(3)确定立杆间距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L1、L2,调整水平杆步距,并对立杆进行稳定性验算,最后确定合理的、经济的、便于施工的立杆间距和水平杆步距。
第四、其他
在第三步中其实完成了架体的框架性参数的设计,我们接下来就是对于架体的单杆稳定性、地面承载力进行细化的计算。或者对于某些薄弱环节进行安全计算校核。
【编者注: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内容了,对于方案层面一定不能缺少,但是在大的思路面前已经是细枝末节了。但是要特别提出的是,遇到了一些特殊的架体比如独立支撑架,由于其中的键销比较特别,在计算时是一定不能忘记的】
OK!本节内容暂时就到这里。对于小编提供的计算思路,欢迎专家斧正!
【复盘总结】
本节提出了几个关键字:叠合楼板、支撑架、计算
【下期预告】
本期完成了一个叠合板支撑架设计思路的介绍。具体的计算书并没有涉及,但是小编想因为本节针对的是普通的Φ48钢管,网上或者平时工作中接触的较多,就不放了。
下一期我们仍然讨论叠合板满堂架计算分析(二)独立支撑架。欢迎大家围观!
【相关声明】
小编邮箱:2418371213@qq.com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