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像|京西扳道工:站好守护铁轨的最后一班岗

全屏观看效果更佳

如今,随着电气化、微机控制等高科技在铁路交通上的普遍应用,扳道工逐渐减少。但在一些铁路支线,依旧存在着扳道员这一铁路老工种,他们被人们称为“最后的扳道工”。

夜班里最安全的“消遣”

1995年,26岁的张军来到门头沟站,成为一名扳道工。

在张军的记忆里,那时的扳道房很简陋:一张办公桌,一台内线电话,一把沙发椅,一顶烧得火红的炉子。除此之外,狭小的扳道房里便再也放不下任何东西。

为保证铁路交通安全,及时接收行车室扳道指令,扳道员在工作时必须上交手机等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物品,12小时全身心投入工作。

因此,在等待指令的期间,那一本小小的铁路扳道员岗位安全操作手册,成了陪伴他度过漫漫长夜的唯一“消遣”。

“在严寒、冰冻、雨雪天气时,扳道前要试扳道岔,防止道岔冻结……”多少个日夜的认真翻阅,张军熟背手册中的每一项工作要求。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扳道房的环境有了改善:散热差的炉子被换成了空调和电暖器,电话也换了几台。那本陪伴张军多年的手册,一直放在办公桌上。

冷水洗脸保持清醒

2月3日上午,张军刚刚放下的值班电话又响了起来。“45925次闭塞,检查Ⅱ道!”张军立刻拿起桌上的手信号旗走了出去,准备火车进路。

“扳道工作看似简单,却是铁路运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岗位。进路是根,确认是魂,只有扳道员认真工作,加强检查和确认,才能保证进路的畅通,列车安全行驶。”门头沟车站党支部书记殷兆山说。

扳道员接到电话扳道指令,先确认火车进路信息,然后扳动道岔,使铁轨两端无缝衔接,标准就是要连一张纸都塞不进去。一旦道岔没有到位,轻则损坏设备,重则车毁人亡。

因此为了在夜班里保持清醒,张军养成了用冷水洗脸的习惯,着急的时候,张军更是来不及擦就走了出去。

冬天,火车夹带的寒风从张军的脸上呼啸而过,回到屋里,张军脸上挂着的水已结成了冰花。

除了认真负责之外,扳道员还是一个进进出出、不能闲着的工作。

从扳道房到行车室确认扳道情况,再走回扳道房扳动道岔,百米多的距离,张军每天都要走上几十遍,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这份工作事关人命安全,马虎不得。保证列车安全行驶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义务。”张军说。

自动取代手工势在必行

门头沟站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城子大街西侧,这里原来是一片河滩。1906年,詹天佑修建京门铁路,作为京张铁路的辅助铁路。为了将门头沟的煤炭资源运送出去,设立了门头沟站。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煤炭逐渐被新能源代替。运煤车辆的减少以及客运站点的取消,使得这个昔日繁忙的小站变得冷清起来。与此一同减少的,还有小站的扳道员。

据张军介绍,门头沟站职工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如今行车员工一共34人,扳道岗位也由当时的20多人缩减到现在的7人。

“入职的前几年,工作特别忙,每天得有六十多辆列车经过。现在少多了,图定列车三十八列,每天经过的也就二十多列。所以尽管扳道员人数少了,工作还是轻松不少。”张军说。

除此之外,现代科学技术在铁路上的运用也给扳道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工扳道逐渐被计算机自动扳道所取代。

“人再尽心尽力,也有疏忽的地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更能保证铁路安全,所以自动取代手工也是势在必行的。”殷兆山说。

张军对自动扳道取代人工扳道也表示支持:“自动扳道使扳道更加精细准确,更能保证铁路运输安全,单位也会安排扳道职工转岗,唯一希望的是,如果扳道房不拆的话,自己还能常回来看看。”

(文字/赵晓雯 策划/尚阳 仝选 摄像(影)/赵超 仝选 赵晓雯 宋桉柢 张钰 剪辑/赵超)

往期回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8年 1月 2日
下一篇 2018年 1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