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铁三代”背后的故事 值得深思

从43轨、50轨到60轨,从木枕到混凝土枕,从6号道岔、9号道岔到12号道岔、18号道岔,我们一家三代工务人见证了包兰线和共和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我的姥爷吴老亚,1955年3月从广东潮阳县老家参军成为新中国的一名铁道兵,参军期间有幸参与了鹰厦铁路的修建。竣工通车后,1957年姥爷又跟随部队来到内蒙古参与到了新中国较为重要的包兰铁路建设工作。1958年11月包兰线顺利通车后,姥爷所在的部队整建制集体转业,他也就因此成为了原临河工务段的第一代线路工,这一干就是整整27年。

我的父亲刘建军,1984年12月参加工作,与姥爷一样成为原临河工务段的一名线路工。父亲吃苦耐劳,上班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他也一直引以为豪。父亲踏实肯干努力工作,几年后又当上了工长,在沿线工区一干就是十几年。1999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父亲由于工作原因调到了段中修队,因为常年在沿线施工,所以那时我见父亲一面很难。之前父亲工作上的事我很少知道,然而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我对父亲职业的认识。

我清晰记得那是2010年4月,父亲调到临策基础设备管理部,在苏宏图车间任技术员。当时临策基础部刚成立,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带着对父亲的思念,那年暑假,我随母亲第一次来到苏宏图,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让我此生难忘!由于地处沙漠地带,那里只有漫天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沙严重的时候五米以外看不到人影。到了那里几天后,和父亲的工友们聊天时,才知道父亲每天是多么的不容易,那时临策线刚开通,线路情况很不稳定,父亲每天四点多就得出发上班,白天顶着40多度的高温,一天下来光是走路就要20多公里,这期间天气变化无常,经常遇到大风天气,有时脸都会被刮起的风沙打肿。然而父亲硬是和工友们坚持了下来。因为工作原因,父亲依旧像以前一样很少回家,所以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去苏宏图,亲眼看见了这里建起了大棚,开垦出了小菜园,建起了养殖基地,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而正是由于那次母亲和我的特殊之行,才促使我逐步了解了父亲的工作,更坚定了我成为铁路人的梦想。

我叫刘昕宇,从小在铁路边长大,小时候父亲在沿线工区工作,工区大院就是我玩耍的地方。铁路上换下的废旧弹条、道钉之类的都是我童年的玩具,由于和这些“小伙伴们”玩耍,我也时常糊的手上脸上全是黑黑的机油,为此回家没少挨打。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我对铁路更加熟悉和亲切并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三代人的铁路情,三代人的铁路梦,如今姥爷已经退休多年,但一有机会我们祖孙三代还会在一起畅谈,或探讨工作,或追忆铁路过去,畅想未来发展。这就是我们一家三代铁路人不懈的追梦路,虽然我们都是铁路战线上最普通的职工,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我们热爱铁路热爱这份职业,我们深知要努力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铁路人的梦想,为铁路发展留下自己的筑梦足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5年 9月 1日
下一篇 2015年 12月 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