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涌 泉
上世纪50年代上半叶,我国正处于由小农经济、个体经济向工业化、集体化转型时期。在城市贫民区和城乡结合部,活跃着一批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他们是那个时代经济形态和传统业态最后的传人和终结者。让我们为他们开一间博物馆吧——
锔锅匠。“锔盆锔碗锔大缸,锔得小盆不漏汤”。这是那时代的儿歌,但却不是童话,是实话。那时居民大部分都很穷,家里用的粗瓷大碗像出土文物,锅碗缸坛都是用了几代的“传家宝”,裂璺了打碎了也不舍得扔,于是锔锅匠应运而生“应用而存”。锔锅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锔锅匠的主要工具就是一把钻。钻杆像擀面杖,下端镶着一个金刚石钻头,上端连着一个有转轴的帽。一个横杆像一张弓,牛皮条做的“弓弦”缠绕在钻杆中部,锔锅匠像拉胡琴那样拉动横杆,钻杆就转起来,在要锔的璺两边钻上眼,用类似订书钉一样的锔子钉楔入眼内,再用小锤子砸实,碗就锔好了。锔缸也是这样,只不过是用大些的铁锔钉,并要在裂璺处抹上腻子防渗漏。锔铁锅有点区别,要把裂璺处或漏洞加热,然后或锔或打补丁。加热是为了容易钻孔。锔好的磁碗,铜锔钉闪闪发光,破碗变成了“金镶玉”,一般不影响“文物”品相。
铁匠铺。目前好像绝迹了。上世纪80年代道外区12道街一带还有,新世纪只在浙江周庄见过,那是用来表演作秀的。铁匠铺就一间烟熏火燎的工房,一个大烘炉,一个大风匣。徒弟呼啦呼啦地拉风匣给烘炉送风助燃。师傅用长把铁钳把烧红的铁坯夹起来,放在铁砧子上,用小手锤轻点,徒弟则按师傅手锤指示的落锤点,指哪打哪。一时间铁锤叮当,火花四溅,打好的物件放在水桶里淬火,水蒸气升腾、嘶鸣,锤起锤落间“顽铁成器”。农家用的锹镐镰锄犁耙,家家都有的刀剪勺叉都能打造。
钉马掌的马掌铺。50年代汽车少马车多,合作化以后哈尔滨有多家马车运输社,钉马掌成为一个行业。马掌铺一般都在露天,用电线杆子粗细的原木搭成一个架子,像体育用的双杠。马牵进去栓好,把要钉掌的那条腿曲起来马蹄朝上绑好,师傅先用修鞋刀修马蹄,像当今时髦的的美甲师,修平后把用废轮胎剪成的马掌用钉子钉在马蹄上,就像现在的修鞋匠钉鞋掌。冬季为了防滑,钉马蹄铁,形状是一根半圆马蹄形铁条,上面有钉子眼,还转圈分布着5个带螺口的粗孔,每个孔拧上一个钢笔粗细尖头铁钉,马就像穿上了赛跑用的钉子鞋,也像老头穿了防滑的“不倒翁”。给马钉掌时,铁钉要烧一下,防止钉进肉里感染,若不小心把马蹄子割出了血,要用烧焦法止血。
剃头匠。剃头匠的挑子真是一头热,炭火炉铜盆烧热水。那时剃光头的多,刮脸的多,必须用热水洗头洗脸剃起来才快、净还不疼。说起刮脸,那真叫绝,剃头匠手里的剃刀纷飞,刮了胡子刮眼皮儿,刮鼻毛,刮耳朵,刮脖子,比女士做面膜效果好多了,剃头匠都会头部、面部按摩,还是“买一送一”免费的。
捏糖人的。捏糖人的担子盛着五颜六色的原料糖,插着捏好的各种人物。大多是戏文里的角色。有《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水浒》里的一百单八将,《西游记》里的孙猴子、猪八戒等。还有各种动物,十二生肖。匠人手指翻飞,手到擒来,捏得那叫一个快、一个像。我见过一个最牛的绰号叫“糖人田”的手艺人,可以当场给人捏塑像,有“写实版”的,看着你的脸捏,像人像素描,惟妙惟肖;还有漫画风格的,夸大你的面部特征,或是大嘴叉,或是招风耳,或是罗锅鼻,引人发笑。我的一个邻居大哥哥,让糖人田捏了一个漂亮的标准像,请媒人送给了心仪的对象,果然成就了一对姻缘。
跟捏糖人一样的还有捏面人、捏泥人的手艺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还是捏糖人的,因为糖人融化了、坏了、玩腻了可以吃,管他脏不脏,可不像现在的“小太阳”那么讲究。
吹“噗噗登”的。所谓“噗噗登”是一种玩具。像一个长颈圆肚的花瓶,底部是平的很薄,小孩用嘴在瓶口吹,瓶底便振动,发出声响,根据瓶底的厚薄、瓶体的大小发出或尖脆像鸡鸣或浑厚像牛叫一样的声响。噗噗登是当场用玻璃熔液吹制的,就像玻璃工吹瓶子一样。匠人挑着担子,一头是原料、工具,一头是焦炭炉子和坩埚,玻璃在高温的坩埚里融化成粘稠液态。匠人用一根吹管蘸上熔化的玻璃(待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