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职业教育活动周特刊
学校的“螺丝”如何对上企业的“螺母”
谈起产教对接,中国锻压 秘书长韩木林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韩木林所在的 曾经跟天津的一所职业学校合作开设过两期30人的精英班,目的是培养未来的行业精英和领头羊。既然是精英班,自然得有些高大上的“干货”,为此他们请来全行业最顶尖的专家为学生授课,可问题就来了,专家们的交通费、住宿费、课时费都是不小的花销,但学校规定的每节课时津贴只有80元。
“说实话,这几年我们行业 一直往里贴钱。”韩木林深有感触,如果没有特殊的补贴机制,类似这样能够培养大国工匠的“流水线”就会“断档停产”。
这几年,韩木林明显感受到,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正在以超乎想象的规模换挡提速。但职业教育转型的速度,要追上产业转型的速度,并非易事。
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今年观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人发现,和往年无所不包的比赛项目相比,今年设在天津的比赛项目精简了不少,而且靶向定位在了智能制造。
这样的比赛,在几年前并不常见。本次大赛裁判长、南京工程学院教授汪木兰说:“虽然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机器人仿真之类的赛项,但当时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编写一个机械手的代码,这次是真刀真枪的模拟工厂。”
比赛内容悄然改变折射出行业发展的前沿需求。尽管只有几年时间,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却经历了沧海桑田,在场外观赛的汇博机器人公司一位工程师说:“原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仅仅局限在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几个行业,主要是可以替代一部分的人工。现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是视觉感应,机器人不光代替人手,也代替人眼,加工的组件来了,它的位置、状态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就可以靠机器进行监控。”
据汪木兰介绍,现在全国有200多所高职院校有机器人专业。本科相关专业更多侧重设计开发,高职侧重于工程运行过程,维修、保障、升级。对于企业来说,高职的人才供给能够更加直接地服务于生产。
“去年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个班被新能源企业整班订走了。”据哈密职院教师陈武介绍,“在哈密有很多风电、光电为主的能源企业,一些加工风电、光电配件的企业就在当地设厂,这些企业都是机器人生产线,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特别大。哈密职院虽然有机电一体化设备,但都是小型的,虽然去年开设了机器人专业,却缺少师资和设备。这次过来也想接触一些企业,重新‘翻修’一下这个专业。”
《中国教育 》2016年5月13日第7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