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是一个代号,它曾是中国最大的地下核工程。50年前,我国开始在西南深山腹地建设第二个核原料生产基地。从1967年到1984年的17年间,动用6万大军掏空大山,建成了一个总长超过20公里的庞大地下工程。
“地下长城”
816地下核工程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这座掏空山体的人工奇迹,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拱顶跨高31.2米,总长24公里。
整个工程,在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大多数的宽度和高度都能通行卡车。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
816最核心的部位是核反应堆大厅,也是整个洞体内最大的洞室,洞内有九层高,在第九层的中央控制室里,曾装配着当年中国最先进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组。
816并不是生产核武器的基地,作为我国第二套核反应堆,它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原子弹的原料——钚239。原子弹装的核燃料一般有两种:铀235或钚239,分别称为铀弹和钚弹。和钚239相比,生产铀235费时、费力的多。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为之震惊,更震惊的是美、苏这样的核大国。
美国情 机关根据对我国核爆放射性尘埃等的搜集,惊讶地发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内爆式铀弹,这比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难度都高得多。
原子弹有枪式和内爆式两种引爆方式,枪式相对简单,但需要太多铀235核材料,我国刚刚起步的铀浓缩工业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把装药量较少的内爆式钚弹技术用在了铀弹上。
由于钚弹的技术含量更高,在当时的“核俱乐部”内,钚弹的研制才是主流。于是,1965年,中国决定建设第二套核反应堆,也就是816地下核工程。
2009年4月下旬,因为816核工程以旅游景点的身份对外开放,重庆涪陵邀请了百余名曾参与洞体施工的老兵重返816。在身边遍插“军事禁区,严禁入内”旗子的大山内工作了若干年,这些老兵并不知道自己当年参建的地下核工程究竟是什么样子,可见当时的保密工作多么严格。
原子弹就长成这个样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