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防口村——古迹遗址残留多 出个名人王云山

王云山故居

冬闲之日,山林荒芜。尘土多沉积于山树丛叶之上,爬山钻林搞不好就弄一个灰头土脸,加之雾霾,远眺无景色。所以,寻访古村落不失为溢美之户外活动。在寻访中不仅可以探访老祖宗的建筑智慧,以及他们在建筑上体现的吉祥心愿,还可以了解村史民俗,探听远古的传说野史以增长自己的见识。乐此不疲,咱说走就走,目的地就是井陉县的北防口村。

资料上说,北防口村是孙庄乡一个行政村,在井陉县西北,村有居户约500户,多数务农。邻村有东元村、冶里村、东白花村,四季分明,人勤物丰,气候温和,风景宜人。 主要农产品:小包菜、黄豆、芹菜、橘子、绿苹果

新修的石家庄市到井陉县的公路,非常宽敞通畅。由西二环上去,约四十分钟就到了县城。

蓝天白云,寒风凛冽,适宜户外,大吉大利。

过了井陉县城和冶河大桥,往右拐去张河湾的方向,跟着导航就到了北防口村,途中看见一个琉璃瓦古建筑,停车观览,铁将军把着大门,门楣写着烈士碑亭,料想应该是这里有过战斗,但不知道发生在何年何月?,未能入内拜谒,甚是遗憾。

北防口村就坐落于此山之南的坡地上,是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

村东口的万神庙

从村东头一路往西游览的。所以,看到的第一个村阁楼当然是村东阁(当地人发音gao)。按照地势而言,我猜测这个阁楼原来不应该这么低,骑马应该能通过,可能是近些年修路,垫高了路基反衬的显得阁洞低矮了些。

从村里看,阁楼上方镶嵌着一块碑,是解放后重修建的,叫玉皇阁,是本村的东大门。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曰寇在阁上建筑炮楼,后毀于战火,没有见到遗存的记事碑。

过了东阁楼,迎面有一颗古槐树,村里的临街墙面也用白灰粉刷一新,这与其他古村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亮化美化村庄的工程是这些古村看上去更像是新村。

唯一能给人以古村印象的还是古老宅院大门口的这些门档石、门环和铁门叶、铁铆钉等,在观看这些古老物件中追思古代里劳动人民的美好祈愿和宅院辉煌的显赫地位。

我不是研究雕刻的,也不是研究古村历史的,尽管如此,但是从这些宅院门口的石墩、石档的形状和花纹等来推测,这些门墩、石档的历史还是挺古老的,它见过的大世面和人世沧桑,现如今的几代人也赶不上的。

铺首,俗称”门环”。准确地讲,铺首只是门环底座,铺首衔环才是一个完整的门环。 如同门簪是用来固定大门,门钉是用来固定门板一样,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叩门的,为一种实用物件。

古代统治阶级对民居门环有很明确的等级规定。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众多豪宅老门都是黑漆或无漆的,门环为铁制。

一处翻盖过的宅院,但是显得也是那么老态龙钟

唯一一处古老的宅院门楼子

村南阁(从村里看)

村南阁是龙王阁

从这个侧面还能看出是戏楼的建筑,与龙王阁遥对相望。此楼系砖木结构,无脊式建筑,楼高约有六米,前口设有二柱,在楼内中间处有一界扇,前面为表演的场所,而后边则是演员们化妆换服装的后台。瓦盖顶,流线坡水式设计,有顶两端及四角安有兽镇,设计美观大方,典型的北方建筑式样。目前被封了前脸,当作储物间使用。

古井

古井无波,映天如镜,泽被村民,润世千年。

走进这户人家,从主人右手和颜面看像是得了脑血栓的病,但是尚能说话和走动,据他而言,这是他上世纪七十年代翻盖的房屋,用的都是老房子的材料。原来的大院是从北到南三四层院落,上一辈老人孩子多,分了家,家道逐渐衰落,才有了今天的建筑格局。

村里姓王的、刘的最多,这是王姓祠堂。王家祠堂的前面也有口古井,年代无从考据,可以肯定此井与村东的那口井时间上应相差无几。古代一般先有井后有村,无井无村。

祠堂大门

村西阁楼-关帝庙,新重建的

村西阁的北山下,有一高大阔气的新建筑,依山就坡,气势宏伟,在村中显得格外独特,似金鸡独立,吸人眼球。走近一看,原来是王云山的书画院,旁边是他的故居。王云山是本村出的名人。

王云山,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家和诗人,1940年生于井陉县北防口村,学校毕业后立志教育事业。王云山自幼性喜书画,曾师从齐白石弟子何景五苦练画技,命途坎坷,仍笔耕不辍,凭“血梅”自成一家,以“铁气、傲气、骨气、霸气”称绝于世,遂有“梅王”之誉。

为交流艺术,并庆贺毛泽东诞辰、香港、澳门回归和新中国、中国**成立等,王云山先后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北京中国当代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百梅展”、“千梅画展”和“80米长卷梅花展”等个人画展,震惊业界扬名域外。王云山画作多为名家喜爱,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均有收藏,并著有自传体小说《血染人生》和诗歌上万首。河北日 、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对此进行了专题 道。

王云山的创作,总是与国家的大事联系在一起。1993年12月,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百年诞辰,他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了 《百梅图》个人画展;1996年7月,为迎接香港回归,他在北京当代美术馆举办了《千梅展》;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和澳门回归,他在北京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人画展;2001年,为庆祝建党80周年,他创作出80米梅花长卷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创作了一幅2008米的万梅长卷,并准备为我国每名奥运冠军赠送一幅国画梅花。

山上的石头凸起,像两只蟾蜍——蟾蜍望天

天然石洞

从石洞俯瞰周边,视野荡然

井陉县小作镇赵西岭村的罗钵寺。

现存最早的清顺治年间重修碑刻上记载,罗钵寺曾一度更名为“三教寺”,后复称“罗钵寺”。因为寺中大雄宝殿后面有一高出平地数米的土疙瘩,被历代堪舆方家奉为一条蓄势欲腾的蛟龙之首,更因为寺中这口似与龙头相衔接,终年甘泉清冽、不溢不竭的,犹如潜龙含珠,仿佛随时都要行云化雨的千年古井,又被当地百姓尊为龙脉之源,迭至明成化年间,古寺再次更名为“龙泉寺”。

《井陉县志》中记载:古刹主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观音阁、大雄宝殿。西侧配殿为伽蓝殿,东侧配殿为地藏王菩萨殿。伽蓝殿之西,禅房、香积厨、云会堂等俱掩映于修竹之后。以上建筑除大雄宝殿有元代构件,并保持明代风格外,余皆经清代大修。其主殿,面阔5间,进深3间,为悬山庑顶式作法。黄琉璃瓦敷顶,绿琉璃瓦剪边,鸱吻衔云龙正脊,中央饰以鎏金铜舍利塔,塔刹有铜錬垂接脊背,五架梁,梁柱间设普柏坊,明柱间窗扇均为田字格。余殿皆面三进二,硬山布瓦小式作法。

榫卯(sǔn mǎo)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户外有风险,8264提醒您购买户外保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7年 12月 6日
下一篇 2017年 12月 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