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引1”轮——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沪港引1”轮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上海海运局第一艘浅吃水沿海客货船“繁新”轮由上海求新船厂建造,于1977年竣工,之后便投入到上海至宁波、上海至温州或上海至福州航线的客货运输。

该船长106.67米、两柱间长97.00米、型宽15.80米、型深7.70米、吃水3.80米,排水量3650吨、载重量1110吨,可载乘客915人、货140吨;使用2台沪东造船厂制造的6ESDZ43/82型柴油机作为主机、功率4400千瓦,试航船速18.20节、服务船速15.50节,续航力大于1300海里;3台红岩机器厂制造的6250ZCD型柴油机作为辅机、功率300千瓦;双四叶螺旋桨推进、螺旋桨直径2.75米。

上海海运局共建造该型客货船8艘,分别命名为“繁新、荣新、昌新、盛新、茂新、鸿新、展新和望新”,其共同特点为比以前建成的“贺新”“庆新”轮吃水更浅、载客更多、操纵更灵便和船速更快,适合沪浙闽等沿海港口的客货运输。

“展新”轮是八艘姐妹船中较晚的一艘,1982年7月在求新造船厂下料,1983年4月铺设龙骨,1983年7月12日下水,1983年12月14日交付使用。

“展新”轮投入使用后主要是航行于上海——宁波两港间的定点班船,也在上海至温州或福州之间从事客货运输。由于旅客是在傍晚上船、第二天一早抵达,乘轮船相对乘火车舒适;乘轮船对行李数量、重量的限制不像乘火车那般严格控制,符合当时物资匮乏时期的要求;船票也比火车票经济,尽管在鼎盛时期,上海至宁波之间每天仅这样的“新”字号客货轮有四班,宁波海运公司还有“天封”轮等客货船,一定程度改善了当时上海至宁波、温州和福州之间的客货船老化、一票难求的局面,但是船票平时就比较紧张,逢年过节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停泊在上海港公平路客运码头的“展新”轮

那时,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乡镇企业开始崛起,从宁波、舟山和温州等地出差去上海的人不断增加,其中有不少是村办企业、镇办企业的供销人员和个体户,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当时的铁路、水路和公路客运服务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1985年3月,世界船王包玉刚和其弟弟包玉星与宁波有关部门合资创办了宁波花港高速客轮有限公司,用210万美元从挪威进口了一艘豪华型铝合金高速双体客船“甬兴”轮,该船长38.8米、宽9.4米、满载吃水2.4米,可载客320人,最高船速达32.5节。这样,从宁波港码头出发到上海南汇县芦潮港码头仅需2小时,然后在码头上换乘大巴到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再加2小时,一共只需要四小时,大大缩短了宁波——上海之间的旅途时间,几乎比铁路、水路和公路客运缩短一半以上时间,获得巨大的客源。

随后姐妹船“甬旺”轮等也加入,一天内共有十多班次的客船往来宁波和上海,客流量曾达到93万人次/年,对宁波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大宁波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推动了宁波航运业发展。

高速双体客船“甬兴”轮

由于高速双体客船“甬兴”“甬旺”等轮开发了从宁波港码头至上海南汇县芦潮港码头的航线,往返上海几乎只有火车或者其他客船不到的一半时间,每天又有至少4个航班,吸引了大量的旅客,仅1993年一年的客流量就达20万人次。

接着,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上海与宁波之间的直达高速大巴多达每天68班,几乎可以随到随走,行驶时间也仅需4小时。加之两地间铁路提速,小轿车开始进入企事业、民营企业和家庭,传统的水路客运日渐式微。

1997年4月,上海海运局不得不投资1500万元在广州菠萝庙船厂将“展新”轮改建成相对豪华的旅游船,船名改为“新上海”,有498客位,三星级标准,全船中央空调。

“新上海”于1998年10月1日首航“上海—浙江嵊泗和洞头”,嵊泗又称嵊泗列岛,嵊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温差较小,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岛内人文景观众多,渔乡风情浓郁,加之宜人的气候资源,为旅游休闲度假理想场所。洞头是温州市辖县,古称中界,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是全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由168个岛屿和259座岛礁组成,故有“百岛之县”和“东海明珠”之美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曾经吸引过部分上海人在这一线路上旅游。

以后,该轮曾运营于上海——韩国济州岛航线、广东省蛇口——海南省海口航线、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越南北方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下龙湾等航线,但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收益没有达到预期。在此期间的其他“新”字客轮不是卖了就是拆解了,有“长”字客轮卖给了印度。

“新上海”邮轮在船坞修理

随着上海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进出上海港的中外船舶日趋大型化、深吃水化,并且数量不断增加,随着长江口北槽航道的整治,引航员接送水域外移了十多海里。为确保中外船舶安全、顺利进出上海港,提高港口作业效率;为确保引航员的安全接送和在船待命时得到良好的休息,上海港按现代引航作业的要求,迫切需要一艘大型引航船,当时最佳、最快的解决方案是购买一艘沿海客船或小型旅游船进行改装,使之成为引航船。

奔赴长江口执行任务的“沪港引1”轮

2003年,上海港引航管理站通过各方面的比较,最后以“白菜价”购入“新上海”邮轮。经过上海长航船舶工业公司闽南船厂职工130天的努力和上海港引航管理站职工的积极配合,2004年5月21改建完毕正式交付使用,命名为“沪港引1”。

原498人客位改为100人引航员舱室和部分船员舱室,原船员舱室也进行了改造和调整,所有舱室全部重新装修,功能齐全,满足引航员和船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需要;安装了新中央空调系统和通风系统,柴油发电机组等换新,钢制工程达150吨……成为当时上海港有史以来最大的引航船。

该船呼号是BILT、水上移动通信业务标识码(MMSI)是412047770、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设备输入的船名是“HU GANG YIN 1”等,便于申请引航的船舶通过AIS设备搜索、识别和跟踪。

停泊在高阳路码头待命的“沪港引1”轮

同时,为适应在风高浪急、远离陆地的长江口接送引航员需要,该船在甲板上设置四套高速工作艇施放系统,构成了先进高效的引航员接送系统;新安装了2台液晶显示屏的新高性能雷达/ARPA;比规定安装AIS设备的期限提前安装了该先进通信设备,便于船舶之间的识别和跟踪;配置CDMA宽带通信直放站,与引航管理站调度系统一起组成现代化计算机通讯和船舶动态实时监控系统;船上新安装了两台600千瓦主发电机组,确保新安装的设备、高速工作艇施放系统和船舶驾驶台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的正常工作;船上的生活和餐饮设施也作了改造,营造更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长江口执行任务的“沪港引1”轮

目前,作为引航船的“沪港引1”轮已经运营超过十四年,在此期间的部分设备接近使用极限、管路和钢板锈蚀严重,但引航职工发扬“缝缝补补再三年”的精神,采取勤检查、早预防、及时维修或更新等措施,保障了各设备的正常运转,继续在长江口接送引航员及服务在船待命的引航员,将一直坚持到正在建造更大、更现代化的“沪港引6”轮接替其“上岗”。

在船厂更换船首钢板的“沪港引1”轮

“展新”轮自投入运营后,安全工作得益于上海海运局的严格管理和全体船员的努力,总体而言是做的不错,但也有过一些“插曲”,如1990年10月11日,在温州港客运码头离泊时,由于锚头连接卸扣横销上的止动销断裂脱落,造成左锚掉入瓯江中,该锚在下个航次返回时被打捞了起来。

1992年7月23日,在宁波客运码头离泊开航绞锚时,左锚刚离水面便掉入甬江中,不幸该锚没有能打捞起来。

1992年12月31日,在上海港汇山码头执行上海——温州航线开航时,被某拖船船队碰撞船尾,造成艉部两个小洞的破损。

1999年1月11日,“新上海”邮轮在北海港码头上停泊期间被某船开航前备车时的“冲车”碰撞船尾,造成一裂口;接着在船厂修理期间,又被一自航驳船碰撞,造成舷墙和部分管路严重变形,修理完毕后继续投入运营。

“展新”轮是幸运的,因为她来到了一个需要她又能够发挥其作用的新单位。从“展新”轮到“沪港引1”轮,尽管服役已经超过35年,但是其仍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在长江口的引航生产第一线,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科普小贴士

一艘船舶抵达一个陌生的港口或要通过比较复杂的江河、水道、海峡等特殊水域时,船长可能会申请专职人员——引航员的帮助;根据国际惯例,外籍船舶进出某国港口或特殊水域时,必须向该港口引航机构提出引航申请,这不仅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防安全的需要,也是保证船舶安全航行、维护航行秩序、保持水域环境、提高港口作业效率等方面的需要。

是谁把引航员送上进口船或从出口船上接下?是引航船。

专用于接送引航员的船只就叫引航船,也称“引水船”“领港船”等,一些港口没有这样专用的船只,便雇佣交通船或拖轮接送引航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11月 11日
下一篇 2019年 12月 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