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她给学员的爱 换回一声声“于妈”

2017-03-10 08:30

她把岗位当战位,练就了精湛医术;她视学员如己出,在平凡的岗位走过三十四个春秋,唯一不变的是绵长的母爱;她点拨学子走出心灵“雾区”,帮他们校准军旅航向。她就是装甲兵工程学院原门诊部主任于英。

热爱本职强素质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自1978年从吉林医学院毕业到部队任职以来,于英像是一个从不停摆的钟。她总是白天出诊,晚上对照医书总结出诊经验心得,遇到疑难杂症便主动向资深老医生请教,不断地累积临床经验。

在于英的家里和办公室《运动创伤学》《传染病学》等近百册医科书籍一直放在最方便显眼的地方,以便随时翻阅研读;她将每一个病例都分门别类,记录在案,几十年下来,记录各种疾病案例的笔记本堆起来足有一米多高……

“是勤奋让我成长成才。”她曾在个人手记中这样总结道。

从最初的慌张到如今的从容,她通过不断地“望闻问切”总结经验,精心打造了一套“应急预案”。每逢突发状况,她都能根据学员病情迅速判明病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每当有大型任务,她都冲锋在前,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定海神针”。

于英早年曾多次跌伤骨折,至今身体里仍有钢钉,膝盖又受了伤,骨科专家曾特意嘱托她不要参加体力劳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每年盛夏的军事基础素质综合演练,她都总是要坚持出诊,野外住宿生活条件差,炎炎烈日下还需时时跟队保障,翻山越岭一天下来,就连受过训练的学员都吃不消,更何况是这名57岁的女同志!面对领导和同事的劝阻,她多次婉言拒绝。

“保障学员是我的本职,如果自己体能都储备不足,遇到情况就无法施救!”为了保证自己有足够的体力,她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空腹慢跑至少10公里,这成为了她的“必修课”,春去秋来,风雨无阻。

医者父母心

“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就要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照顾他们。”这是于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有心人于英发现:大一新生身体素质薄弱,再加上高强度的训练,很容易造成学员伤病。为了便于就近诊治,她主动辞去门诊部主任的职务,来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分校区工作。

有人说,于英对学员近乎“溺爱”。从看病时的心理安慰,到恢复时的衣食住行,学员的桩桩事情,她记得比学员自己还清楚。听诊器在手中捂热,再轻轻放在学员胸口;碰到甲沟炎的患者,她躬下身子,仔细地为其消毒换药;暑期野外训练期间,她担心学员中暑,特地顶着烈日给大家送来冰棍解暑……学员们议论说,让于妈看病是一种幸福。

去年夏天,小桑在后山训练期间持续高烧,被战友送到了门诊部。于妈给他打了退烧针后就一直守候着他,每隔一会就摸一摸他的额头,测一测体温。直到凌晨两点,小桑的烧才渐渐退了,她这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小桑在朦朦胧胧中感觉到有一个温柔的声音萦绕在耳旁,从未走远。

谆谆教诲解心结

于英除了给学员减轻身体上的病痛,她还经常为学员解决思想上的“疑难杂症”。学员们深知,无论有了什么思想包袱,只要找她,肯定会欣然应允。

学员小李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于英了解情况后就经常约他聊天,热心地教他如何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部队;学员小江腿部一直受伤痛折磨,耽误了训练,于英一方面带他做康复性训练,同时耐心地帮他解开心结;学员小王怕苦怕累,老是打着病号的幌子来医务室休息,于英发觉后便细心地开导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7年 3月 4日
下一篇 2017年 3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