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郑飞范存辉:那一抹航空蓝是他最执着的追求

范存辉

中国航空 讯:巍巍太行山,亘古横空屹立;滔滔黄河水,万里奔流不息。这是中原的面貌,更是这里的人所秉持的品性。

他出生在河南虞城,有着质朴乐观的性格,极易亲近,说起他,最让人钦佩的就是一股子钻劲儿。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善学善用,是他工作的生动写照。

开发数控车床宏程序,采用拟合法逐点逼近轮廓,改制手磨刀具,分层车削、合理选择切削参数加工某航空油泵类产品导流器,攻克大导程薄壁螺旋叶片加工效率低和毛坯易断裂的技术难题,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该类产品毛坯 废率长期居高不下的被动局面,零件合格率由20%提高到100%,加工效率提高了6倍;通过自制专用夹套、分段镗孔、降低加工焊接部位切削速度等方法,巧妙解决了壁厚为1mm焊接薄壁挂钩类产品组合件加工,将壁厚差尺寸控制在0.02~0.04mm,零件合格率由60%提高到100%,加工效率提高了5倍。

紧扣生产瓶颈,破解技术难题数十项,累计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万元。这一个个数据,一次次突破,都出自他之手。

针对某装置使用中发生的漏气问题,公司成立了攻关团队,旨在提高关键气密性零件的尺寸及粗糙度。他不顾工作的繁重,毫不犹豫接下了任务。作为骨干,本身的工作量就很大,他就挑灯夜战,进行技术攻坚。他尝试了多种办法,一次次试验不同数据、不同材质、不同工具的组合,有时甚至一抬头已经天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他终于将零件加工到合格范围,经过装配及各项试验,漏气现象根除,满足了用户需求。

说起钻劲儿,还体现在他对“老古董”的不抛弃、不放弃,他有神奇的变废为宝之力。过去用过的大批专用夹具只能在普通或简易数控设备上安装。随着产品更迭、技术更新、设备升级,普通设备的数量逐年减少,老产品的高效加工成了大问题。他坐不住了,为了将这些“老古董”安装在DMG数控车床上,他联系多家机床厂家,得到的回复却是:配备一个接口需要1万多元,而且不通用,一个接口只能加工一种零件。于是他决定自己解决。

几个月的反复实践研究,从花盘式螺钉连接、40斤重的第一代工装,到螺纹连接、10多斤重的第二代工装,但装夹不太顺畅,他最终做出了第三代工装,当时就直接实践在一批急活上。中午接到特急任务,凌晨3时多就全部完成了,简直不可思议,往常干这样一批活,没有4天门儿都没有。这些本来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夹具,在他手中全部重获新生了。一种荣获国家发明专利的过渡法兰工装,能够将所有用于老产品的夹具安装到DMG数控车床上,巧妙实现了装卸便捷、劳动强度低、加工效率和产品合格率显著提高等效果,最终实现工装通用化,仅此一项每年为公司创造价值500余万元。

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在他心中,那一抹航空蓝,是他最朴素的热爱;那一份坚韧,是他最执着的追求。

他就是范存辉,郑飞机加二厂数控车工高级技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3月 11日
下一篇 2019年 3月 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