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公路铁路上的地质灾害与防治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地区的交通如何,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前途。因此,修建公路、铁路,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截至2020年底,我国公路通行总里程519.81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4.6万公里,并仍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 ● ● ● ● ● ●

图1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通车仪式在西藏林芝地区波密至墨脱县80公里处举行,宣告中国最后一个未通公路的县正式通车。

公路铁路的通行,让过去难以逾越的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条条公路铁路,如同一条条腾飞的巨龙,盘踞在山间、谷地,连接着高山峡谷,城市乡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是,不论是在道路修建的过程中,还是在建成后的使用阶段,都有一件事情不容忽视,那就是道路两侧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Geologic Hazard / Geohazard)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下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现象。广义的讲,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喷发等,都属于地质灾害。对于穿山越岭的公路铁路而言,崩塌、滑坡、泥石流(以下简称崩滑流灾害),是引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对其进行勘察、预测和防护,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图3 在高原山区的一条公路上俯瞰,一边是沃野良田,一边是巨石山颠。(摄影|孙凯)

崩塌

山体或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的地质现象,就叫做崩塌。崩塌多发生在较陡峭的山体斜坡上,其倾角多在60°以上。

● ● ● ● ● ● ●

图4 山区发生的山体崩塌,倾泻而下,摧毁了房屋和农田

图5 滚落的块石冲坏了挡墙(摄影|孙凯)

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降水、地震、人类活动等因素,沿着一个软弱面下滑的过程,就称为滑坡。软弱面和边坡的倾角,是引起滑坡的两个地质条件。倾角越大,越容易发生。但也有极个别的边坡,如膨胀土边坡,海底边坡等,即使在坡角很小的条件下,也会发生滑坡。

● ● ● ● ● ● ●

图6 顷刻之间,山体滑落。

泥石流

在地势险峻的山区,由于暴雨、暴雪等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的洪流,称为泥石流。泥石流的发生往往比较突然,顷刻之间,大量裹挟着泥沙的洪水奔涌而下,摧毁阻挡的一切。泥石流的发生有三个条件,即陡峭的地势提供势能、短时大量的降水和丰富的松散堆积物。

● ● ● ● ● ● ●

图7 奔腾的泥石流,滚滚而下,冲毁沿途的一切。

图8 被泥石流冲断的电线杆(摄影|孙凯)

防治手段

为了防止崩滑流灾害的发生,在人类活动密集、有灾害隐患的边坡上,常常需要建设护坡工程。“砍头、压脚、束腰、排水”,是工程上常用方法的总结。“砍头”,即减轻坡体的高度和顶部的负重。坡体越高,顶部负重越大,坡体越容易下滑;“压脚”就是增加边坡底部的负重,防止其在上部重量的作用下破坏;“束腰”,是对边坡中部进行约束;“排水”,则是要及时排走边坡内部的水,防止边坡岩土体在水的浸润下强度降低,发生破坏。

● ● ● ● ● ● ●

挡土墙

在边坡下部修建墙体,以阻挡边坡运动,这样的墙体就叫挡土墙。根据挡土墙作用原理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通过自身重力“压脚”来阻止坡体的重力式挡土墙,与锚杆结合的锚定式挡土墙等。

● ● ● ● ● ● ●

图10 浆砌片石挡墙,利用块石自身的重力来阻止边坡运动,是一种重力式挡土墙(摄影|孙凯)

锚杆

锚杆就如同一根长长的钉子,在边坡表面斜向下打在坡内深处,把边坡上部不稳定的部分牢牢地钉在底部稳定的部分上。

● ● ● ● ● ● ●

图11 边坡上一个个白色的小方块,就是坡体内部的锚桩露在边坡表面的部分。

钢筋网

在边坡表面挂钢丝网,以防止局部的块石掉落,简单粗暴,快捷高效。

● ● ● ● ● ● ●

图12 使用防护网包裹容易发生灾害的边坡,预防灾害,减少损失。(摄影|孙凯)

格构

利用钢筋混凝土格构框架将边坡表面分割成一个个局部,大坡化小。滑坡的风险,也随之化有为无。在格构框架的内部种上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固定坡面表层土壤,进一步增加了安全性能,同时也生态环保、美观大方。

● ● ● ● ● ● ●

图13 光秃秃的钢筋混凝土墙,大片的铁丝网等,都不美观。因此,修建格构并在其中种植花草,是一种兼具实用与生态价值的防护方法。

其他方法

对于一些特定的边坡,也有特定的方法进行护坡。如小型土坡,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防止局部失稳破坏,可以在坡体种植花草、灌木,利用植物根系固定边坡。

● ● ● ● ● ● ●

排水

工程界素有“十滑九水”之说,水是引起滑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一,水可以使岩土体软化,且有润滑的作用,减少摩擦力,降低其力学性质;其二,水在岩土体内部会产生静水压力,对边坡产生侧向的推力;其三,水在流动过程中存在动力(渗透力);其四,水的浮力作用削弱了岩土体的自重,使其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失稳。因此,及时排出坡体内的水,至关重要。

● ● ● ● ● ● ●

图16 在边坡底部修建排水沟,及时把坡脚的水排走,大大增加了边坡的安全性。此外,也可以作为边坡与道路的缓冲,防止碎石掉落造成损失。(摄影|孙凯)

图17 在挡土墙上设置排水孔,及时排出边坡岩土体内的水分,可以有效防止滑坡

(摄影|孙凯)

个人应如何预防崩滑流灾害

1)注意所在区域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往往是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完整、结实的岩体,即使经历狂风骤雨的洗礼,也可以岿然不动。而破碎、松散的岩土体,即使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也会一泻而下。因此,判断崩滑流灾害是否发生,首先看边坡岩土体的情况。

岩体破碎松散、植被稀疏的边坡,以及地层层面与边坡倾角相同的边坡,其力学性质差,更容易发生崩滑流灾害。

● ● ● ● ● ● ●

图18 边坡岩土体破碎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滑坡

2)注意山上的落石、滚石

● ● ● ● ● ● ●

图20 道路一侧,一块巨大的滚石(摄影|孙凯)

图21 边坡上的岩体滚落,轻则造成道路损坏,重则导致人员伤亡。

3)恶劣天气、环境减少出行

在恶劣天气,尤其是暴雨、大风天气,尽量减少出行。

此外,在地震、台风等来临时,也不要在山区逗留,尽快前往开阔平坦的地区。在地震作用的猛烈摇晃下,山体岩土体原本的稳定状态被破坏,变得松动,从而引起崩滑流灾害。这一影响,不仅在地震发生过程中存在,甚至可能会持续数年、数十年之久。2010年8月8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03人遇难,307人失踪。这一山洪泥石流,就是2008年汶川地震所导致的次生灾害。

● ● ● ● ● ● ●

图22 2008年汶川地震,带给我们惨痛的记忆。由地震直接、间接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更给我们的内心蒙上了一层阴影。(摄影|李琪敏)

4)注意山体裂缝、树木倾倒等迹象

绝大多数崩滑流灾害的发生,都并非毫无征兆,而是有一个发育的过程。例如,在崩塌发生前,往往会出现零星碎石的剥落。坡体上的岩土体,也会产生裂缝,并不断扩大;在滑坡的初始阶段,也往往是缓慢的移动,在滑坡体的后部出现裂缝,滑坡体上面的树木倾倒。倾倒后的树木东倒西歪,形如醉汉,则称为“醉汉林”;多年后树木向阳生长,恢复直立,但底部仍倾斜,如同一把弯刀,则称为“马刀树”。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地质灾害的蛛丝马迹。

● ● ● ● ● ● ●

图23 注意山体裂缝。裂缝说明了岩体的运动趋势,一旦裂缝完全张开,崩塌就随之发生。

图25 土质边坡表面的裂缝,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原因。裂缝不仅削弱了岩土体的强度,也为水的渗入提供了通道。

5)工程施工等活动做好防护和监测

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崩滑流灾害的主要因素。爆破、车辆振动、水库蓄水、边坡开挖、采矿等人类活动,均可能导致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工程建设前,要对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选择适当的建设地址,建设相应的防护设施,建设过程中做好防护,加强边坡的监测,至关重要。

● ● ● ● ● ● ●

图27 地质调查人员正在测量崩塌块石的尺寸。地质灾害调查,至关重要。(摄影|孙凯)

6)发现滑坡、崩塌迹象,及时向有关部门 告

地质灾害的点多面广,且预测往往较为困难,因此,发动广大群众共同监测与预防的“群测群防”政策,是应对地质灾害、减少损失的重要举措。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 告的,应当立即转 当地人民政府。减少地质灾害损失,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 ● ● ● ● ● ●

图28 地质灾害的预防,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群测群防,共建美好生活。

每一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经历,因此,我们更应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防护。实际上,不论是崩滑流还是火山、地震,其本质都只是一种地质活动、自然现象。只因为它常常给我们带来伤害和损失,才被冠以了“灾害”的恶名。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过去所发生的众多灾难,也磨砺了我们的民族品格,使得中华民族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对于我们而言,保持探究精神,正确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就可以和谐共生。

图29 人与自然,相伴相生。一呼一吸,人离不开自然。(摄影|孙凯)

注:未经标注的图片,均来自于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1. 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

  2.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美编:许若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2年 5月 3日
下一篇 2022年 5月 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