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7个项目出事故涉4条生命 这就是万科“活下去”的代价?

临近2019年新年,高喊“活下去”被网友称为“戏精”的万科再次爆出旗下项目发生事故并致人死亡事件。

2018年12月29日上午9时10分,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新龙路、号文路附近一在建工地发生塌方事故。根据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公布的消息,发生事故工地施工方为上海建工七建集团,事故主要为泥土滑坡,造成的塌方面积达200平方米,3名工人被压。

经济观察网在当天的 道中说,发生事故的工地为万科企业和金地集团联合开发的七宝生态园项目。29日中午,经官方确认,事故中3名被压的建筑工人全部死亡,现场调查及善后等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中。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9月9日,万科以31.93亿元价格竞得闵行新城七宝生态商务区18-03、17-04两幅商办用地,楼面价分别为19312元/平方米和18660元/平方米。据上海万科方面透露,金地集团为后来引进的合作伙伴。

1

12月29日下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下发《关于年终岁末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做好事故查处工作,依法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的企业和人员要加大处罚力度,依法暂扣或吊销相关执照,并依照有关规定在招投标、资质管理等方面予以严格限制,切实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做表层开挖的时候有支撑处理,二次开挖的时候就看不出来了,不能下定论。”一名看过事故现场图片的人士指出,总的来说,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导致基坑支护出问题;加上坡顶堆载,放坡后未及时进行支护处理、裸露时间过长。

2

这已经不是万科第一次发生事故并致人死亡了,光是2018年,据炮仗哥不完全统计,万科旗下已经有7个项目分别发生安全事故并导致4人死亡。

2018年发生的这7起事故分别是:

1月4日,刚刚交付的合肥万科森林公园锦庭30平米左右的入户钢结构雨棚大雪后突然倒塌;

2月20日,郑州万科城小区地下车库暖气管道突然坠落,导致数台私家车被砸,损毁严重。

8月18日,武汉万科高尔夫城市花园小区一住户家中阳台突然出现垮塌现象。据住户介绍,该房从交房至今不过6年,并且当初全部为精装交付标准;

10月12日,据媒体 道,西安万科高新华府发生塌方,紧临着一个工地基坑,深度大约10米左右,整段围墙及绿化带塌陷,塌陷区域距离单元门不到两米,目测塌方路段长约100米左右。

11月12日,广东中山万科的“昇海豪庭”项目发生坍塌事故,坍塌面积达两千平米;

12月1日,位于贵州贵阳观山湖区的万科理想城发生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12月29日,上海七宝镇新龙路号文路口万科七宝生态园项目发生故事,导致三人死亡。

3

其实,万科在王石时代也发生过产品质量问题,但当时的问题仅仅局限在装修层面,并未产生伤亡等直接的严重后果。但即便是没有严重后果,当时的万科董事长王石和时任总裁郁亮也都专门召开发布会向业主和公众致歉。

但现在的万科似乎变了。今年接连发生如此之多的质量安全问题甚至发生四名施工人员意外身亡的问题,一直以“阳光企业”、“有情怀”自居的万科对外界的回应也只有轻飘飘的几句道歉声明而已,连个公司高层出面公开道歉的举动都没有。

从本世纪头一个十年的“万保招金”四大龙头房企到现在的“碧万恒”三大房企巨头,可以说,从中国房地产市场化以来,万科绝对是一线房企中的龙头老大。

就是这样的老大,也避免不了发生质量危机和安全事故,之前行业都批评碧桂园的高周转导致了今年诸多安全事故发生,但事实上,万科才是高周转的祖师爷。

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周转率就意味着成本和利润率,周转越快,成本越低,利润越高;为了降低成本和追求高利润,必须高周转。多年前,万科是高周转模式的领头羊;“5986”就是当初万科高周转的数字密码,拿地5个月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8成,产品必须6成是住宅。

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高周转而忽视产品质量本身,那么出现安全事故或者产品质量问题将是偶然中的必然。

此外,201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成本持续上升,去化速度变缓,令多数房企资金压力大增,并导致多家企业裁员过冬。这种压力就连万科、恒大这样的企业也不例外。

今年9月,万科集团董事长郁亮不无焦虑地指出,万科今年设定了6300亿回款目标,目前完成不到一半。从万科的财 可见,截至三季度末,其资产负债率升至84.93%,从2014年以来已连续四年增长,也是其上市以来的最高值。

其实,无论是万科还是万科的创始人王石,之前给公众的形象一直是阳光、有情怀、大哥范等标签,在房地产这个不甚透明的行业中能获得这个荣誉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

然而,现在的万科似乎已经坚定地转身向过去告别了。2018年,对于万科来说绝对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面对房地产市场的转冷,万科喊出口号:“活下去!”引发舆论哗然。有赞同,有质疑,也有嘲笑,但这不影响万科要压缩成本迎接行业寒冬的事实。

可是,令市场大跌眼镜的是,谁也没想到,万科高喊活下去之后竟接连发生安全事故,并接连导致人员伤亡。

资金和销售业绩重压之下,万科更要追求高周转,这本无可厚非,但后面接二连三发生的安全事故和逝去的生命似乎成了万科“活下去”的代价,令人扼腕叹息!

此外,炮仗哥还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万科的项目跟投制度和事业合伙人制度,合伙人制度是万科的创新,后来也逐步演变为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中。

具体来说,事业合伙人制度就是要求万科员工自己掏钱购买万科的股票,跟股东同声气、共冷暖。万科合伙人持股制度超越了一般的股权激励,管理层身份转变为职业经理人和事业合伙人二合一,不仅“共创、共享”,还要“共担”,管理层不仅要自己掏钱买股票,还要引入了杠杆扩大风险和收益,承受比股东更大的投资风险。

由于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参与人群主要是管理团队,大量员工没参与进来,万科随后推出了与PE相类似的项目跟投制度,要求除旧改及部分特殊项目外,所有新项目配套跟投计划,项目操作团队必须拿出自己的钱和公司共同投资。

项目跟投的参与人员包括项目所在区域公司、城市公司对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团队必须跟投,而其他员工自愿跟投。同时,跟投人跟万科公司的收益分配中,在项目效益一般时,收益可能全部归万科公司,跟投人可能没收益;在项目收益较好时,跟投人才能按投资比例分配收益;在项目收益很好时,跟投人才能得到超过投资比例的收益。

这样的制度设计,无疑使得万科的投资项目更优化,决策效率提高,营效率大幅提高,员工也会主动帮公司节约成本。但是硬币都有两面,这样的制度导致的另一面后果就是:公司从上到下都会极致追求投资回 和收益。在每一个项目上,公司从管理层到跟投的员工都追求高利润、高周转和压缩成本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其他所谓情怀、阳光、社会责任和口碑就变得比较次要了。

在合伙人和跟投制度的推动下,万科的一些城市公司,为了控制成本,每平方的钢筋用量已经精简到极致的程度,其楼板以薄著称。虽然能达到国家规范,但节省到这种地步,还是令不少有追求的同行鄙视。

“只要保持质量就有未来。”实际上,早在2010年,王石就曾公开指出,如果万科一意以利润为导向,那么后千亿时代可能面临覆灭式的危机,最终被消费者所抛弃。

告别了王石时代,万科已经全面进入“郁亮时代”,王石当年的话语犹在耳边,现在,在不断去王石化的万科,一切制度设计的导向都指向了增长、利润、回 等字眼,而再没有了王石式的情怀,万科还能在“后千亿”时代走多远?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不知道今天高喊“活下去”的万科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初心,做到让“建筑赞美生命”而不是“埋葬生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8年 12月 25日
下一篇 2019年 1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