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服务何时才能“私人订制”
探访
一颗螺丝钉令人五味杂陈
“长期以来,鼓励残疾人自强自立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过去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来创造更美好生活的需求容易被忽视。”刘京生说,从上世纪末至今,这样的问题在逐渐改善,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速度很快,在公共环境中各类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例证。而个性化的残疾人辅具则更关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乎残疾人的养老问题。
“私人订制”为何难走进生活
在刘京生家有一件特殊的个性化残疾人辅具,所谓特殊是因为它来自于厂家的批量生产,这是一个牙刷的固定器,依靠它刘京生便能自己刷牙了。浏览《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购买补贴目录》,当中很难找到类似的产品。
牙刷固定器其实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只是一根垂直固定在墙面上的铁管,将牙刷柄卡在铁管里,上肢残疾人便可以通过转动头部来刷牙。在这根铁管上,套着一个三角形的塑料块,其功能类似于方向盘,刘京生用下巴转动这个塑料块,铁管跟着转动,牙刷也就调了角度。这个塑料块本是白色的,现在边缘的颜色已经磨得像琥珀一样了。
“十几年了,现在可没有了。”刘京生说,现在还经常有残疾人朋友来电话打听这个牙刷固定器,遗憾的是已经没法再做了。多年前,中国福利彩票通过公益金的形式,才把设计图纸转到工厂,订制了大约百件,让一部分残疾人受了益。现在这种小众化的研发订制成本和当年比更高了,很难有工厂能再承接。
受众太小,是残疾人个性化辅具难推广的根本障碍,这一范畴的研发和生产很难遵循市场规律。刘京生说,在北京肢残人士是个小众群体,而上肢残疾人在这个小众群体中又只占大约20%。
调查
“摸得着”的“金点子”并不多
李楠是现任肢残人 主席,2003年一场交通事故改变了李楠的生活轨迹,终生要与轮椅相伴的她在“双奥之城”找回了梦想。她不仅是“双奥”志愿者,更是北京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形象大使。从0到1,城市的无障碍建设是让李楠能走出家门的根本,致力于深耕助残志愿服务,一直是她心里的头等大事。
几个月前李楠参加了北京市政府工作 告征求意见座谈会,围绕政府工作 告内容,李楠一口气提了6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建议增加“巩固无障碍专项行动的成果,持续推进《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条例》的实施。”
谈到个性化的残疾人辅具,李楠说,刘京生曾给广大残疾人留下了一件“宝贝”,刘京生是“金点子”活动的发起人,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每年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都会根据残疾人个性化的需求进行辅具的研发,然后 送草案,形成一个个可以改变残疾人生活的“金点子”。在整个环节中,北京肢残人 担任着活动的宣传、倡导以及参与评审工作。每年都会产生二三十个“金点子”,比如电子门锁、升降椅等。但正如刘京生提到的那样,需求和技术可以对接,但生产环节脱节,所以从“金点子”转化成产品惠及残疾人的案例不算多。
北京盲人 副主席曹军坐在办公室里,正在电脑上用微信与他人交流,因为视力障碍,电脑的显示器开不开对他来说没什么区别,他主要依赖着音箱里传出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比起肢体残疾人士,视障人士需要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说起盲人出行,很多人会联想到导盲犬。近两年来,有关盲人携导盲犬进出公共场合受阻的 道层出不穷。
“个性化本身就意味着小众,所以发力更要准。”在曹军看来,导盲犬之所以被大众熟知,恰恰是因为媒体的引导。实际上在中国的盲人群体当中,导盲犬问题并不是最主要矛盾。导盲犬的使用率是很低的,根据北京盲人 统计,中国盲人的总数大约有1700万人,而服务于这个群体的导盲犬数量不超过300只。
“在北京冬残奥会后,我看到了新的气象,很受鼓舞。”曹军说,去年本 道盲人出行难题后,很多的科研单位、企业一起与 座谈,他发现各方从技术上都能解决盲人的各类难题,盲人出行导航系统甚至可以精确到厘米级。但这些成熟的技术也是因为受众人群少企业没有积极性的问题而走不下去。而后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包括交管部门、银行企业等主动联系他,共同研究无障碍设施建设、个性化改进问题,这让他感受到了政府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生活的决心。
“个性化辅具如果能够精准发力,当然是可以带来很大改变的。”曹军说,公交车 站问题老生常谈,一些公交站台离小区很近,车辆进站的 站语音会有扰民的问题,但如果公交车“不说话”,盲人就可能会上错车。是不是可以研发一款APP,盲人乘车时可通过APP向距离最近的应乘公交车发送提示,司机接到提示信息后,到站时便知道站台上的盲人是要上哪辆车,从而可以主动提供帮助。
支招
双管齐下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面对残疾人越发强烈的个性化需求,政策是否还有继续完善的可能?北京鹤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强认为,相关扶持政策下一步可以从生产端向研发端侧重。赵强说,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在不断更新,从生产端来看,大多是从现有产品当中进行选择,与市残联发布的要求“对号入座”。一些现有产品无法满足的情况则需要再研发,但是往往研发单位没有生产的资质,被扶持的力度相对小,这也是技术有时和需求不对位的因素之一。
侧记
找对路径和办法愿景就能变现实
1995年,刘京生因公出差,在首都国际机场因为如厕问题犯难。毛大华女士回忆,当时她向市领导反映了这一问题,“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得到的答复是,北京未来不仅机场要有适合残疾人使用的公厕,街头巷尾都要有。”
如今第三卫生间已经遍布大街小巷,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就是这样迅猛,各方的决心就是这样坚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找到了路径和办法,残疾人憧憬的事情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变成现实。
刘京生望着卫生间墙面上的搓衣板说,我希望个性化的残疾人辅具将来能走进千家万户,或许以后,这个搓澡的装置会变成自动打开的,一面能挂毛巾,另一面有人体功能学的按摩触点……一边说着,他的脸上洋溢起了笑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