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这3种情况下调岗,员工必须服从!

我们常说,择业跟就业同样重要,把合适的人要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也就是说,岗位对一个员工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员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约时,会确定岗位,按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是不能随意给劳动者调岗的。但现实中往往有一些调动员工岗位,以此逼迫员工请辞的事情发生。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我国《劳动法》中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调动劳动者的岗位。有的劳动者就认为只要进了单位,只要自己不愿意,岗位就不会再有变动了。但殊不知,《劳动法》的这一项规定,针对的是普遍情况,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单位想要调动你的岗位,你必须要服从调动!

1、签约时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非单位主观意向导致的员工岗位变化的必然性。比如,单位效益不好要裁员,人员组织架构要重新分配时,要不选择离职,要不选择留下来,那么留下来的人肯定不会全部都在原岗位,这时就必然需要有员工调岗。再比如,员工的年龄已经不再适合该岗位了,如果不愿意离职,也必须要接受调岗的安排,我们看到的飞行员、空勤等,达到一定年龄就需要转岗位了。

2、员工本人被证实工作能力不符合岗位需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岗位对于员工的要求也在随之变化,如今智能化生产的广泛应用使得岗位变化更大,一些无法适应岗位变化、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的劳动者就不再适合留在原岗位了。当然,这些员工也不是说调岗就调岗,单位要进行统一的考核,对不符合标准的员工还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果培训后仍无法适应岗位的,才可以安排调离岗位。

3、治疗期满无法返回原岗位的

员工因公或因病住院治疗时,是带薪且保留岗位的,但是治疗期满后如果身体条件导致无法回到原岗位继续工作的,单位就可以安排转岗。比如说劳动者在治疗期满后被鉴定为残疾,那么很多生产性岗位都不能再上岗了,再不愿意都只能服从调岗,否则就自行办理离职。

不难看出,在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岗位还是可以符合劳动者的预期的;在以上3种情况下,劳动者强行留在岗位只会增加麻烦,拉低工作效率且带来不确定危险因素,因此,这部分人被调离岗位是只能服从的,否则就只能面对被辞退的命运。

隔板模型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

近期各省事业单位招聘进行得热火朝天,在事业单位招聘中,很多涉及了行测的考核,虽然其中数量关系的考核题量不大,但是一直是所有考生的心头刺,一是难,二是没有时间。因此,如何掌握一些在数学中必须拿分的题目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而排列组合的隔板法就是我们解题中必须拿分的题目,那么什么是隔板模型呢?

隔板模型本质为相同元素分不同堆的问题,它的母题是把n个相同元素分给m个不同的对象,每个对象至少1个元素,则有多少种不同分法?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串糖葫芦共6颗,每颗大小形状都相同,分给三个小朋友吃,每个小朋友至少分得一颗,问共有多少种分法? 那么可以将这一串6颗的糖葫芦中间五个间隔隔两块板,就将这串糖葫芦分成了三份,然后分给三个小朋友,所以总的分法就为:5个空当中插入两个板,即为C(2,5)。即为:把n个相同元素分给m个不同的对象,每个对象至少1个元素,则有C(m-1,n-1) 种不同分法。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考的不是件简简单单的这种直接就能套用公式的题目,而是会进行一些变形,比如:

例1:某单位订阅了 30 份学习材料发放给 3 个部门,每个部门至少发放 9 份材料。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发放方法?

A.7 B.9 C.10 D.12

【解析】此题为第一种变形题,其所不同的公式中的使用条件为至少分得1个,此题为至少9个,故不能直接套用。那么需要转化,第一步要均分到三个部门的材料数为8×3=24(份),因为材料一样,分法数为1种;第二步转化为30-24=6份分3个部门,至少1个,则方法数为c(2,5),选C。

例2:王老师要将10个苹果分给四个学生,他还没有想好每个学生分几个苹果,问王老师可能的分法有几种?

A.285 B.286 C.287 D.288

【解析】此题为第二种变形题,其所不同的公式中的使用条件为至少1个,此题为至少0个,故不能直接套用。那么需要转化,第一步为向4个学生的都借1个苹果,因为苹果一样,借法数为1种;第二步转化为10+4=14份分4个部门,至少1个,则方法数为c(3,13),选B。

我们在考试中经常碰到此类隔板模型,需要对题目进行适当转化,使之变成大家常见的形式,就能简化运算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希望考生能够多总结,再不断辅以练习,相信这类题型将不再是大家备考路上的“拦路虎”。

事业单位的考题,是我们需要多次反复练习的题目,并且在多次练习过程中,发散我们的各种思维,找出更多的解题思路,使我们得到更多的收获。下面以一道考题为例,得出3种解题方法,希望给各位考生一个实用的参考。

【例】工人甲一分钟可生产螺丝3个或螺丝帽9个:工人乙一分钟可生产螺丝2个或螺丝帽7个,现在两人各花20分钟,共生产螺丝和螺丝帽134个,问生产的螺丝比螺丝帽多( )个?

A.34个 B.32个 C.30个 D.28个

【方法一】方程法。设甲用X分钟生产螺丝,则一定用(20-X)分钟生产螺帽,那他一共生产:螺丝3X个,螺帽9(20-X)个。乙用Y分钟生产螺丝,则一定用(20-Y)分钟生产螺帽,那他一共生产:螺丝2Y个,螺帽7(20-Y)个。依题意有:3X+9(20-X)+2Y+7(20-Y)=134,整理得:6X+5Y=186,得Y=6(31-X)÷5,因为X,Y是正整数,所以(31-X)一定是5的倍数。当X=1时,Y=36(36>20,舍去);当X=6时,Y=30(30>20,舍去);当X=16时,Y=18(符合题意),所以,X=16,Y=18是不定方程6X+5Y=186的唯一的解。此时甲生产螺丝用时16分钟,生产螺丝16×3=48个,生产螺帽用时4分钟,生产螺帽4×9=36个;乙生产螺丝用时18分钟,生产螺丝18×2=36个,生产螺帽用时2分钟,生产螺帽2×7=14个,所以,生产螺丝一共比螺帽多(48+36)-(36+14)=34个。

【方法二】假设法。如果都生产螺丝,20分钟可生产:(3+2)*20=100个,但实际生产了134个,就是说多生产了34个。工人甲一分钟可生产螺丝3或螺丝帽9个,就是说工人甲每一分钟生产螺丝帽可比生产螺丝多9-3=6个。同理,工人乙每一分钟生产螺丝帽可比生产螺丝多7-2=5个,所以34就可拆为若干个5和6的组合只能拆为:5*2+6*4,就是说工人甲用了4分钟生产螺丝帽,其余16分钟生产螺丝,工人乙用了2分钟生产螺丝帽,其余18分钟生产螺丝。所以工人甲生产螺丝帽4*9=36个,生产螺丝16*3=48个,工人乙生产螺丝帽2*7=14个,生产螺丝18*2=36个。所以总共生产了螺丝帽36+14=50个,总共生产了螺丝48+36=84个,所以,生产的螺丝比螺丝帽多84-50=34个。

【方法三】鸡兔同笼。这其实是个变种的鸡兔同笼。只要想通如果甲乙两人20分钟都生产螺丝就是100个螺丝,那么,设甲生产螺帽X分钟,乙生产螺帽Y分钟,根据鸡兔同笼原理,有(9-3)X+(7-2)Y=134-100,即6X+5Y=34,解这个不定方程,得X=4,Y=2,即工人甲用了4分钟生产螺丝帽,其余16分钟生产螺丝,工人乙用了2分钟生产螺丝帽,其余18分钟生产螺丝。所以工人甲生产螺丝帽4*9=36个,生产螺丝16*3=48个,工人乙生产螺丝帽2*7=14个,生产螺丝18*2=36个。所以总共生产了螺丝帽36+14=50个,总共生产了螺丝48+36=84个,所以,生产的螺丝比螺丝帽多84-50=34个。

在反复练习用各种方法解题的过程中,能让我们不断地巩固知识点,加快做题的速度,所以,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希望考生们能引起高度的重视。

更多公考文章,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2月 12日
下一篇 2019年 2月 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