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提前歇业,还有两天就回老家,马上就可以见到母亲了,我相信母亲现在也在翘首企盼,这一年内所有的不顺随着回家的心情也烟消云散了,我也很期待,这次回家50天,是我上学离家之后第一次能有机会陪母亲这么长时间,以前每年都匆匆回,匆匆离家,这次好好陪母亲聊聊天,觉得也是一种幸运,一种幸福。
一直想提笔写点文字记录下母亲,但是很踌躇,不知道该如何动笔,怕写不好,这次正好有时间,慢慢的写,我要把农村那个快乐的小老太太原封不动的记录刻画出来,虽然有很大难度,但不做怎么知道不行了?
母亲是家,有母亲就有家,不管我在哪里,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家在哪里,那里有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牵挂我,不管我什么时候回去,那里都充满了温暖和亲情;母亲是太阳,越靠近,越觉得温暖,越有力量;母亲是灯塔,她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母亲是水,灵活又滋养万物,百折不挠;母亲是人情世故,是人生的活字典,所有的忧愁在母亲轻描淡写的话语中都能烟消云散。
母亲生于1951年,今年70,兄弟姊妹6人,家中排行老二,母亲只上过一年学,因为每天带着三舅、四舅上学,被老师不喜,后来外婆就干脆让母亲辍学,在家里帮忙照顾三舅、四舅以及后来的五舅和小姨,也因此,母亲识字不多,除了人民币上的数字,只认识自己的名字,可能我们姐弟三个的名字应该也认识,因为奖状她能分清楚是谁的。母亲虽然不怎么识字,但是母亲真的很聪明,天赋很高,很多东西一学就会,心灵手巧。
母亲的婚姻:母亲和父亲是经姑姥姥介绍的,姑姥姥当年也嫁到我们村,但是她无儿无女,虽然抱养了一儿一女,但是她觉得还不保险,希望未来有人给她养老送终,所以将母亲介绍给了父亲,父亲是集体企业的码头工人,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工人每月有固定收入,还是比较吃香的,只不过父亲沉默寡言,家里一大堆弟弟妹妹,穷的啥也没有,但母亲还是同意了,只见了两次面就结婚了,在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当年那个年代,父辈们的婚姻大多数都是如此,经人介绍,婚前了解并不多,婚后逐渐培养感情,用现在的话叫,先结婚后恋爱。父母结婚后,过着相濡以沫的日子,先是有了大姐、二姐,然后分家,盖房子,最后有了我,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也争吵过,但更多的是互相支持,关心,父亲喜静,母亲活泼乐观,就这样扶持着走过这一辈子,2014年夏天,父亲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空留母亲一人,但经常听母亲说,这辈子嫁给父亲不后悔,值,我想,母亲对于婚姻应该是满意的。
母亲的辛勤劳作:母亲由于在外婆家受过良好的锻炼,手脚麻利,干活利索,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庄稼好手,在那个年代,父亲在码头干活,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我们家的田地比别人种的更多,田间地头还管理的更好,产量也更高,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母亲往往天不亮就起床,往往割了半亩田的稻子,村里人才开始出现在田间,一早上往往能割个一亩多的稻子,这往往需要别人一家干一天,母亲能够一早起来拔秧苗,然后自己挑到田里,自己一个人一天能插1亩半的秧田,那插秧的速度让人看了都赏心悦目,经常有路过的村民驻足观看,学习,简直成了乡村的一道风景。那个年代,母亲用她的辛勤劳作不仅养活了我们一家人,有时母亲在干完自己家的农活后,还给别人打短工,承包人家几个秧田插秧,往往能一天一个一两亩的大田,记得那些年是28-35元/亩,给我们挣下学习的费用。闲暇时节,母亲就捯饬菜地,种的满园的好菜,其实种好菜不复杂,农家肥施够,水浇够,草除好,基本上差不了,关键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改善全家人的生活,母亲把闲暇时间很多都用在菜地上,用在了改善生活上。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视,母亲晚上就纳千层底,每天晚上至少一只,一般两天一双,除了满足我们一家老小自己穿鞋外,还包办了外婆,几个舅舅和小姨的,另外还有姑姥姥、姑姥爷的,爷爷奶奶的,有的时候其他叔叔或者父亲的同事需要,她也给做几双,母亲做鞋子的速度惊人,当然不是特别精致细腻,我曾以为母亲是大大咧咧的人,做不了太精致的鞋子,但是后来母亲给我女儿做的鞋子精致的像工艺品,那针眼密集、整齐、花纹漂亮,很多次我都舍不得给女儿穿,原来母亲仔细起来可以做到如此精致,是那个年代,特殊时间,母亲不得已赶工才做的不那么细致的。
于今,母亲已经70,但依然偷偷的种了几块地,依然在辛勤劳作的,也许这对于她来说,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母亲的勤俭持家:母亲勤俭持家的习惯是遗传了外婆,并且在外婆家锻炼了很多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能省则省,简直有些抠门,小时候对此事既不理解是又理解,不理解的是我们明明可以过好一点的生活,可偏偏过成了全村倒数前三,理解的是大人不容易,忍忍也就过了。
小时候,我们姐弟三个上学,作业本必须拿着写满的作业本给母亲检查每一页,确实已经没地方再写才能领用一个新的,铅笔必须用到手拿不住铅笔头,往往就剩一厘米多点,才能拿回家给母亲换根新的。
小时候,夏天我们家改善伙食的方式是,春天秋天母亲发动我们姐弟三个到处找蘑菇,小时候村里甚至周围几个村里绝大多数树上长的蘑菇都被我弄回家了,成了我们的营养餐,夏天,暑假里母亲见不忙时会把我放出去,一则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会,另则也会带回一些改善伙食的好东西,鱼基本上是不间断的,河沟里、池塘里只要有鱼,那得想方设法的搞回家,有时是黄鳝、泥鳅、螺丝、河蚌、亦或是各种鸟、野鸡、或者是莲藕、还有野生的茭白,甚至后来才有的龙虾,总之,丰富多彩,应有尽有,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一到秋冬季节,家里就比较困难了,基本上没有啥好食物了,村民经常买些新鲜的鲢子鱼,干煎或者炖汤,那时也不贵,几毛钱一斤,母亲从来不买,因为那个年代邻里都是坐在外面吃饭,看着我们眼馋的劲,母亲总是不动声色,起个大早,来回步行十几公里买回半袋子鱼头鱼骨头,那时街上人家做鱼丸剩下的,处理的,几分钱一斤,往往半蛇皮袋子不足5毛钱,但是那东西回来清洗干净后,用油煎好,易存放,每天放一条,加上几个萝卜一炖,满满的一锅鱼汤,别提有多美味了,很多年的冬天我们就是这么过过来的,现在想起来依然美味。
后来因为码头上工作太累,父亲身体逐渐吃不消,需要营养补充,但肉母亲依然舍不得买,母亲总是过段时间就到街上,整点猪板油,回来炼成猪油,能吃好几个月,不知母亲从哪里学了一招,不买猪肉,买猪副,一套猪副包括猪心、猪肺、猪大肠、加起来十几斤,卖1块5毛钱,也就一斤猪肉的钱,回家清洗干净,卤制好,父亲回来就可以炖上汤,或者做成熟食给父亲下酒补身体,同时也让我们改善改善伙食,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有四五年的时光,不得不说,在勤俭持家方面,母亲充满了智慧,又手把手,耳语目染的教会了我们姐弟三个如何过日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