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22日出版的人民日 。 资料图片
已是3月底,蚂蚁河还结着大片冰凌。从黑龙江省尚志市一路向东,开车半小时左右,就到了元宝村。
在70多年前周立波的名著《暴风骤雨》里,这旮叫“元茂屯”,还有个不雅的诨号——“光腚屯”。村子穷,“赵光腚”们全家没一件完整衣衫,“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饭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
这并非小说虚构,而是史实。1946年,土改工作队来元宝村,见到的是“穿着露肉的裤子,披着麻布片的男人和女人”。那时,屯子的土地90%以上属于“日本开拓团”和地主豪绅,农民一年苦到头,还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经过3次分地,元宝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村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资料也进行了合理分配。大伙肚子能吃饱,手里多少有了点儿余钱。
1950年5月22日人民日 头版,记录了土改4年后的情况:“元宝村的农民,去年冬天百分之六十穿上了新棉衣。”这在70多年前,可是相当不容易。
眼前这村子,哪还有半点当年的模样?远山如黛,大道宽广,一排六七层的连片居民楼齐齐整整;往南,几排粉顶黄墙的二层小别墅挺雅致;再南边,是一溜儿城郊常见的蓝色棚顶厂房。村委会院子外的牌坊上有几个大字:“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
“可不没人呗,4月底才春播,这会儿都搁厂里干活呢。”元宝村村主任施永平乐了。
果然,金雪莲笔业公司,村集体投资1000多万元建的厂房,六七十个工人在车间忙着,碳化、压板、制板、黏合、筛选、上漆……
这又是一段历史。
土地改革挖了穷根,元宝村人像其他东北农民一样翻了身。但改革开放初期,元宝村仍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背着27万元外债。村子真正富起来,是1980年张宝金当上支书后。
张宝金是个能人。这个山东来的“小裁缝”,当支书前就因科学生产出了名:村里7个小队,他当队长的四队一年交的征购粮,比其他6个加起来还多!1985年,张宝金去南方考察,回来跟支部的人合计:咱得响应号召,搞村办企业。他拿出自家积蓄1.3万元,村里党员有的卖牲口,有的扣下孩子结婚钱,还有的挤出口粮……党员们凑出3.7万元,作为村办企业的启动资金。
40多年间,元宝村人办砖窑、造木器、做筷子、制铅笔,摔过跟头,受过坑骗,最终迎着市场经济大潮站稳了。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一头连着元宝村1.3万亩良田,一头连着村里20多家各类企业,村民在家门口干活,挣得比外出还多。去年,1870口人的元宝村总资产达7.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万元。最火的时候,全国1/4的铅笔、3/5的铅笔板产自元宝村。
80岁的老书记张宝金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么多年,就一条:跟党的政策走,让农民得实惠。整河、开地、办工厂、退耕还林、给村民盖别墅小楼……元宝村人过得有滋有味,高兴的事唠不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