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翼装配厂有这样一个班——缝翼班,平时很少加班,但所有的工作都能高质量、按节点完成。问起其中的缘由,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我们有个好班长——于强。”
勇于创新强技术
“在缝翼班要问技术谁最强,于强若称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对于于强的技术,缝翼班的职工们给出了这样的称赞:“他脑子特别灵,所有的装配工序他都熟练着呢!”
自1999年部队转业进厂后,于强就一直从事机翼装配工作。他头脑聪明,勤奋好学,多年来,总结了不少机翼装配的小窍门,干起活儿来总是比别人显得轻松很多,而且每次遇到难题总是能想出办法解决。
缝翼蒙皮修合是缝翼装配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费时间的一个环节,经常一干就是半个月。调整一下装配流程和工艺是不是能节省装配时间?面对制约产品进度的瓶颈问题,于强思索着。工装工具比较大,调整起来面临很大困难,那么,装配流程能不能调整一下呢?于强在脑子里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在纸上一遍一遍演示。可不可以先装好机载设备再进行蒙皮修合,最后根据蒙皮的尺寸和位置确定肋的装配位置?于强带着这个解决方案和工艺员、设计员进行了讨论。大家根据他的提议对该工序流程进行了调整。如今,按照新的装配流程,蒙皮修合省了原有的第一次修合的工序,不仅节省人力,提高了装配精度,装配时间也节省了将近一半。
处处留心抓管理
形迹化管理是于强2015年完成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工具由个人管理,不同规格的工具在工具柜里混乱摆放,大家每次装配前都要互相借工具、找工具,耽误不少时间。面对装配过程中的这个老大难问题,于强提出可以对工具进行统一的形迹化管理。根据于强的提议,大家制作了工具架。工具架分上下多层,常用工具置于中间几层,非常用工具放在最上或最下层,并进行形迹化定置管理。这样,所有的工具在架子上清晰可见,用时随手可拿,大家再也不会因为找工具而耽误时间了。
有了工具形迹化管理的经验,于强又开始着手对零件进行形迹化管理。如今,缝翼装配现场所有的工具、零件摆放整齐有序,大家工作有条不紊,装配效率也有了明显提升。2015年,他们团队连续三次被评为总厂级“出彩团队”。
以身作则做表率
于强在单位口碑非常好。不管是领导还是组里的员工都欣赏他,就连其他工段的职工都说于强是个“大好人”。
在现场工作中不管谁遇到问题,只要喊一声:“班长,快来帮忙!”于强便立即赶过来。他总是耐心地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一边分析一边讲解。
缝翼装配需要大量螺钉,而和这些螺钉相匹配的托板螺帽则需要装配人员手工压制。缝翼班女职工相对较多,全班16人,女工就占了四分之三。特别是新进厂的几个小姑娘,年龄小,力气不够大,干活没经验,一个托板螺帽别人一次就能装配成功,她们则需要三四次才能压好,还经常达不到要求。为此,于强组织开展了专项培训,为大家准备了大量螺帽进行训练,并手把手进行训练。小姑娘们一边压,于强一边拆,一边帮她们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教她们使用巧劲。经过反复训练,原来那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神”如今全变成了手压托板螺帽一次就能成功的“女汉子”。
李敏是2015年才加入缝翼班的一位新人,也是于强的徒弟。一日,于强给她安排工作:在两天之内完成机翼面某部件左右两面的装配。看着复杂的装配指令,李敏当即表示:“不可能,这活儿两天肯定完不了!”于强看着她一脸疑惑,二话不说,自己开始动手进行左翼面的装配。他一边装,一边为李敏讲解装配中的要点、注意事项、装配顺序。下午五点半,于强完成了左翼面的全部装配工作。看着师傅如期完工,李敏除了敬佩还是敬佩。按照于强传授的装配要点,次日李敏就独立完成了右翼面的装配工作。
每日的SQCDP班前会,于强在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布置当日任务之后,总是会提醒大家注意当日装配工作中的各种风险点,同时把自己在装配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小窍门及时告诉大家。在于强的带动下,缝翼班职工形成了“有惑必问,有问必答”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年轻人遇到问题,及时向周围的同事请教,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迅速提升。如今进厂两年的青工已被培养成为班组的骨干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于强这个技术好、管理好、口碑好的“好班长”带领着缝翼班创新不止,出彩不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誉,多次获得领导的好评。于强因此连续多年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2016年,他又被授予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