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一岁一追思。姥爷已经离开近十载,然而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冲淡我对他的思念,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许多事情历历在目。
姥爷出生在旧社会、见证了新中国成长、赶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从苦日子里走出来,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即使日子越变越好了,他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逐渐演变成家风,默默地影响着一家人。
姥爷出身河北普通农民家庭,成家之后举家来到北京,用变卖家乡宅子的钱在北京置办了一个小院。小院起初只有两间房,后来随着添丁加口,房子住不开了,姥爷于是带领全家陆续盖了一些小房,这就有了我记忆中的四合院,我也正是在这个院子里长大的。这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
儿时的四合院一隅总是堆着一些劈柴,这都是姥爷出去遛弯时捡回来的,那时候在北京还是可以随处捡到些木头、树枝之类当做劈柴的。冬天在院子里的灶台下生火,上面有口铁锅用来做饭,热的烟气从屋里土炕的烟道中迂回一圈之后由墙头的烟囱里冒出,等饭做好了,炕也烘热了,一举多得,非常节能,但是放在现在来说却不够环保了。虽然千玺之年四合院被拆迁了,但是每每回忆起来,我总是想起那冒着烟火气的烟囱,还有姥爷劈柴的背影。
说起四合院的冬天,那也是很特别的,平房需要自己烧煤炉子取暖,于是每年冬天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去煤厂拉煤。每次姥爷去拉煤我都欢喜地跟着。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煤厂的棚子高高的,蜂窝煤码得整整齐齐的,姥爷把煤装满手推车便拉回家。即使很小心也会有碰碎的煤,这些碎煤和煤末子也绝不会浪费。姥爷每次都把它们捣碎,和了水,找块儿空地,用抹子把它们抹成一个长方形,再用抹子的侧棱尽量均匀地分割成小方块。接下来就是等着它们被太阳晒干或是被风吹干。干了之后,一块块地收集起来,就可以当小煤块用了。如今已经住进楼房二十多年了,但我仍然觉得四合院的冬天是那么有趣,因为那里留下了姥爷手把手教我制作小煤块的美好记忆。
自打我记事儿起家里就有辆三轮车,那是姥爷的专用坐骑,一骑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换过。姥爷用这辆三轮车风雨无阻地载我上下学,一直从学前班接送到小学毕业。这辆车可谓功不可没,姥爷也是十分爱惜它,经常给它擦洗,就像爱车的人每天擦洗汽车一样。即使车子有了毛病姥爷也会给它治病,链子涩了上点儿油,车胎扎了拆下来修补漏洞,车漆掉了重新粉刷,就这样一辆车竟是骑了几十年。即使生活富裕了,家人说给他换一辆新车,他也是摆摆手说:“这车骑惯了,又没坏,还能骑,花那钱干什么?”于是这辆与我年纪相仿的三轮车从四合院转战到了楼房的大院,即使姥爷年纪大了骑不动了,也没有丢弃它,再后来姥爷走了,它变成了姥爷的一项遗物留了下来。
姥爷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双常年长满茧子的粗糙大手就是最好的证明。记忆中他经常在院子里忙个不停,例如给椅子钉个钉子啊,给锅换个把儿啊,给排水沟清清淤泥啊……姥爷一辈子不讲究吃喝,生活上更是节俭,一件衣服洗的发白了也不肯扔,出门看见个铁钉、螺丝、螺母都要捡回家以作不时之需。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姥爷的子女,以及我们这些孙子辈的也都从小就懂得勤俭节约,爱惜东西,务实、不攀比。十年犹如白驹过隙,姥爷我想告诉您:“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新的征程已经开启,相信未来会更好,我们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无论何时我们不会忘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我们一定会继续传扬下去,请您放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