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的四大误区!

近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公安及各类媒体机构的大力宣传下,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知,防骗措施人们也知道了不少。但是,很多民众对此类犯罪的认知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在这里把大家普遍存在的几种误区稍作解释。

● 误区一:被骗的都是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这个群体,因为岁数较大,记忆力、智力、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对新鲜事物了解不足,特别是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了解欠缺,这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被骗较多的原因。与此同时,该群体因为前半生的职场打拼,往往积累了一定的家庭财富,如此之下,他们便成为一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青睐的对象。这样的人一旦被骗,一辈子的积蓄就会付诸东流。

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并不是唯一的被骗高危群体,被电信网络诈骗的事主,年龄构成呈“哑铃”状,也就是说,年龄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除了中老年人以外,高校学生以及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也是易被侵害群体。因为这些人的社会阅历少,对社会风险的认知预估不足,并且又急于追求成功和积累财富,盲目地尝试新鲜事物,所以非常容易掉进骗子设定的陷阱。与中老年受害群体有所区别的是,青年受害群体在个案案值上损失不大,但整体发案数量高。

● 误区二:都是因为贪财、智商低,才会上当

关于电信网络诈骗,普遍存在一大误区,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贪财之人,才会上当;上当受骗的,都是傻瓜。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电信网络诈骗在早期,的确是利用人们心中的贪念来实施犯罪(特别是台湾地区),比如“虚假中奖”“六合彩”等,但随着这种犯罪手段的普及,诈骗种类和花样也在不断翻新。现在,警方从侦查角度将电信网络诈骗归为四十多个大类、一百多个小类。这种种诈骗手段,对人们心理的利用也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贪、怕、慌、缺、善几类,稍微不注意就会中招。

这些中招的受害者中,不乏高学历人士,甚至有个别民警也曾经上当受骗,并向犯罪嫌疑人汇过款。所以,对于电信网络诈骗,我们要重视起来,无论你认为自己社会阅历有多丰富,认为自己智商高还是学历高,如果不能及时了解一些防范资讯,很容易就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 误区三:反电信网络诈骗,都是警察的事

很多人认为,案件的发生和破获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破案抓人是警察的事,跟我没有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电信网络诈骗造成的损失,绝对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被诈骗的事主以及家人遭受了财产损失和精神打击,他们是第一受害者;那些接到电话但没有被骗的民众受到了骚扰甚至恐吓,这些人是第二受害者;第三受害者,则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社会。

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时,电话是经常用到的工具,犯罪嫌疑人往往冒充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冒充各级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的客服以及其他各种身份,来进行诈骗。他们摧毁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敢随意相信他人,互相打电话、发信息时都不能确定对方到底是谁。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肆意横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任何人概莫能外。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远程非接触性、隐蔽性特点,仅仅依靠警察一家,是难以完成对案件的侦查、破案以及防范工作的。常规的侦查需要金融部门、通讯运营商以及各个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共同配合与支持,警察才能成功将这些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需要多警种、多部门、多方面的参与配合。而在防范此类犯罪的方面,更需要整个社会全员参与。重拳打击、防范在先,我们希望警察与公众共同编织一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法网,让民众的财产不受损失,未雨绸缪,永远好过亡羊补牢。

● 误区四:骗子实名使用银行账号和电话号码,为何不予逮捕

【警方提醒您:】

防范措施

思想上:沉着冷静,不慌不乱,不贪便宜,拒绝诱惑

行动上:核查实情,辨别真伪,不乱转账,防范风险

1、如遇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应第一时间 警。

2、发现相关线索要及时通知警方。

3、积极帮助身边人,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形成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良好氛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2年 1月 6日
下一篇 2022年 1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