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城记忆」上世纪鲁北平原农民修河工的事

我们家乡鲁北平原,纵横交错着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河流。这些河流蜿蜒曲折碧波荡漾,像彩带一样装点着神州的大好江山,滋润着千万亩肥沃的良田。

平原地区的河流一般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靠人工挖掘出来的。古代大鲧、大禹父子治水,为华夏大地的防洪排涝、灌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历代也对河道进行多次疏浚维修。

但是,历代对水利的修建,只是古代河流的疏浚,没有系统地规划各地各村的农业灌溉问题,建国前老百姓的农业收成,基本是靠天吃饭,大涝大旱之年会颗粒无收,造成粮食饥荒,甚至饿殍遍野,以至于大动乱,每个朝代的更新换代,其中不乏是因为旱涝灾害造成饥民动乱,进一步动摇朝廷的根基,水利已经成为更朝换代的重大因素。因此,兴修水利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论断,从五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解决防洪排涝、农业灌溉和抗旱的重大问题。为此开垦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 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修河成为那代人永不泯灭的记忆,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努力,基本形成纵横交叉的河网,现在的涝能排、旱能浇的惠农水利,得益于那个时代的付出,我们不能忘记哪些为兴修水利而备受艰辛、备受煎熬修河的劳动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是以生产队为集体单位,农民集体参加生产队的田间劳作,按出工多少男女有别拿工分作为 酬,全村劳动力都得集体上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每逢秋末冬初,县、公社就组织劳动力兴修水利设施。

修河分为两种形式:

(一)外地施工

一是挑选生产队年轻的劳动力,也是最棒的小伙子,与大队、公社组成修河队伍,按照全省、或者全市规划,到外县修河,德州地区主要修河任务,是在黄河北岸齐河县沿黄一带,整修沉砂池。

因为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引黄水利工程,首先在豆腐洼将黄河水的泥沙沉淀,然后再把水引向各个引黄干渠。所以,黄河水天天引灌,豆腐洼沉砂池年年整修。不然河沙将原来沉砂池灌满,泥沙会大量携带到下游,会把下游引黄干渠淤塞。

二是全地区一盘棋,在各个县域内修河。修河的任务主要是引黄干渠,和大中型河道,如德惠新河。

当时,出河工一般是按照体力挑选青壮年,其实,出河工对当时劳动力来说,是一件既高兴又怵头的事情,高兴的是,因为贫穷,在家常年吃不到小麦面粉的大卷子,出了河工,在工地上可以吃上一个月的白面卷子,又给家庭省下一个月的口粮,在物质匮乏少粮的年代,省下几十斤粮食,等于给家庭增加了收入;一个多月的河工,还得计满每天最高的工分,可谓一举两得。怵头的是,一去一个多月,有的甚至两个多月。

在工地上起早贪黑,推着小推车,一车车上百斤重的泥土,无休止地来回在河坝上重复着艰难的步履。有的新婚还得与妻子别离一个多月,但是,上级安排的任务,也为了自己家庭的收入,年轻人半喜半忧地踏上离别家人、奔向困苦的修河道路。

去外县修河,一般由公社、大队统一安排,各小队组织人马,人们自带被褥、铁锨、小推车、滑车、绳索等用品工具,吃住都在工地上。每到准备开工前,生产大队(连部)要自备大锅土灶,蒸馒头的蒸笼,出发前,还要召开社员动员大会,号召大家不能落到别的队伍后面。出发时间一到,民工们就用地排车装着满满的柴火、被褥、锅灶、粮食、白菜等生活用品,成排的板车像火车一样,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因为在野外作业,距离村庄很远,住在村中来回不方便,如果住在村庄,把时间都耽误在路上了,所以到了工地需要自己搭窝棚,搭窝棚的木材、高梁杆打的泊、塑料布、铁丝等等,主要多带麦秸,当时天寒地冻,唯一取暖得材料就是麦秸。

到达指定地点安营扎寨,一边搭好工棚,一边往里面铺上麦秸,放上被褥,十几个社员打通铺住在一起。河工工地管理民工的领导一般是各公社、管区、大小生产队的干部们组成,临时组建准军事化领导机构——团部(县)、营部(公社)、连部(大队或者管区)和排班。然后营连领导到团部领取任务再分配到排班,同时在每个营连的任务工地上插上红旗,一切安排妥当马上就要开工了。

工地指挥部还设有广播大喇叭,里面不断播放着鼓舞士气的革命歌曲。指挥部旁边还立有工地战 ,战 上每天公布所有参战营连与排班工程进展战况。

落后的年代挖河没有挖土机、拖拉机等机械,无论多大的工程只能全靠铁锨挖,小车推,肩膀拉。整个河道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喇叭喧天,热火朝天。清晨天不亮,嘹亮的起床号声将熟睡的人们从温暖的被窝里叫醒,民工们紧张的穿衣洗漱吃饭。

只要出工号声一响,工地便沸腾起来:挖泥添车的,赶上秋季时,有的穿着单衣单裤,有的光着膀子,有的脖子上挽着毛巾又擦汗又垫肩。河工任务主要是挖土清淤,装车运输,爬坡筑堤。泥土装车后,从河底拉到河堤二三百米处,河堤斜度大泥泞不堪,如果是用淤泥新土垫的路,那会将车轮深陷进去,必须增加专人拉纤。

一辆车三个人,一人驾车两人拉帮车,他们弯着腰,弓着背,头朝下,脸朝地,瞪着眼,喘着气,喊着号子才能把一车泥土拉到堤坝上面。空车回来也不省力,驾车人必须双脚蹬地,身躯后仰,用双臂胳膊紧紧地夹住车把,使劲地拽住车子,不然一旦失控,那空车会迅速的乱窜,还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在大型河道工程,一般都按装滑车,拉绳子得民工通过滑车,与推车子的民工正好反方向运动,车子往上走,拉滑车的民工往下跑,顺着下坡运动用力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河工们自己曾经算过,推着满载泥土的车子,一天不停地来回上下坡,估计一天走下来一百多里地,那些纯拉钩子、拉滑车的民工,估计一天得跑出二百里地。

河道的坡度、宽度、深度,都由县水利局派出的施工员测量,一般各营部派有两个施工员,各公社后来都自己培养的施工员,每次都跟随公社组织的营部一起上河,负责工程的质量。

营部、连部带队的营长、连长,都是挑选大胆泼辣、能力强的干部,因为民工都是年轻的小伙子,正是容易冲动的年龄,没有魄力的领导,反而会被民工们起哄,弄得不敢出营部的大门,工作起来十分被动。有的各村之间还因为分界线问题闹矛盾,有的是因为进度快慢,为挣得先进互不服气而闹矛盾,甚至大打出手,恶劣的情况会用铁锨互铲,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生命危险,所以,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营长、连长至关重要。为了督促工程进度,防止矛盾的发生。营长、连长不定时在河坡上来回巡视。

河堤上来来往往的小推车,河堤一旁连成一片的工棚,伙房里冒出的炊烟,是一幅特殊的风景线。大广播里播讲着生产进度和生产标兵的名字,大喇叭里播放着催人奋进的样板戏和吕剧、河北梆子……艰苦的环境,激情的岁月,人人争先进,当标兵,谱写了战天斗地的交响乐曲!夕阳渐渐西沉,他们一直干到日落西山方肯收工休息。

挖河工的民工都是青壮年劳力,出的力大,所以饭量也大,在最初的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初,出河工也是玉米面的窝头,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以后才吃白面馒头或者大卷子。一般工地伙房为了省事,都是做成大卷子,一个大卷子有五十厘米长,中间用刀切称一段段,便于熟透,一个大卷子实际上是四、五个卷子,估计有一斤重,年轻的小伙子一顿饭就是一个大卷子,早晚饭有黏粥,可以少吃一点。

如果调剂生活做包子,有的可以吃十几个包子。一人一顿一个大卷子,半碗咸菜,喝的是蒸卷子的溜锅水,因为每天体力消耗很大,人们吃起来还挺很香。那时候人们不吃肉、没有水果、不吃蔬菜、没有牛奶,就是卷子就咸菜,身体还特别壮,干起活来特别有力气。

一般是在秋末冬初两闲季节修河,工期一长就会在顺延到冬季,但必须是在上冻之前。遇到风雪交加的天气,修河的人太遭罪了,不止是活累,冬季寒风刺骨,在河滩上干活,手都冻裂了,修一次河一个多月的时间,干完工程回家后每个人都像脱了一层皮一样。

如果赶上冬季连阴天,民工可更遭罪了,天上下雨,地气潮气上升,民工出汗,被子潮湿得可以拧出水,下雨天哪里也去不了,民工们窝曲在窝棚里极度郁闷。

那时,没有电视、手机的年代,在远离村庄的野外,年轻人没有娱乐活动,晚上老少爷们聚到一起,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拉呱聊天侃大山,有时还逗得大家前仰后合笑得肚子疼。

入夜八九点钟,劳累一天的人们早早进入梦乡,和着浓浓的人体汗味及脚臭味,工棚里鼾声四起。大冷的天,没有热水,脚也没法洗,白天干活时鞋里出的汗和进去的土和成了泥,袜子脱下来能站着,第二天一揉搓接着穿。

每逢县、公社慰问民工的时候,是民工最高兴的时候,晚上放电影。在放映前,指挥部的领导还要讲上一段鼓劲的话,那时候能看上电影是最高兴的事了!

眼看着河底加深,河坝增高,也就到了工地工程快要竣工之时,各个营连还要庆功表彰,买来猪肉,白菜粉条,散酒,民工们放开吃,放开喝,一醉方休。终于到了完工的时候,河工们归心似箭,把铁锨被褥锅碗瓢勺一股脑装上地排车,连夜拔营回家。

(二)本地施工。

公社范围内修的河都是支渠,叫做一支沟、二支沟、三支沟~~~~~~。是直接连接各村各生产队农田,浇灌田地的沟渠,这样的工程一般全生产队的劳力齐上阵,除了有孩子的妇女,男女老少基本都参加。因为距离家近,拉钩子的活计可以让牛马来替代,由妇女或年老者驾驭牛马。这样省去了拉钩子的力气,节省出人力掘土推车。

推车子的人因为有牛马拉钩子,自己可以只招架平稳小推车即可,不用弯腰、弓背、脚蹬,使尽全身力气去推车。这样的工程,早晨在家吃饭,中午、晚上生产队管饭,只要管饭,所有能出去的劳动力,都会积极参加,即可以省家里的粮食,又挣得工分。修河是人海战术,整个河道的场面十分壮观,一眼望不到边的人流。

1993年,是最后一次出河工,是去齐河黄河岸边,清理沉砂池,秋季施工,人们大多带的是秋节衣服,那一年寒流来得早,而且寒冷程度厉害。刚立冬,呼啸的东北风,温度降至零下。

上级赶快停工,让民工迅速回家。德州地区大多在齐河县北部、东北部,民工推着小推车,迎面顶着呼呼的东北风,每走一步都是艰辛,加之人们没有御寒衣服。真是举步维艰、饥寒交迫。

宁津县三个民工在行走中,遇到本县大挂车空车往回赶,遂打招呼让汽车停下,三个人将小推车搬上车厢,蹲在车厢内,汽车带着他仨在寒风中呼啸而去。仨人刚开始觉得轻松了,心理很满足。刚才在路上顶风推车,一身大汗,上车后,一会儿汗被寒风吹尽,接下来就是彻骨的寒风使劲地吹拂,一会儿三个人就被冻僵了。

到了下车的家乡,司机招呼三人下车,三个人没有回应,爬上车拍打他们,三人却半蹲式僵硬地死去。这件事对上级震动很大,从此,不再用民工修河。

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化挖河取代了人工挖河,大型挖掘机把河挖得又快又好,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现在挖河现场再也看不到当年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场面了,过去挖河的热闹场景也只能成为那一代人们的回忆。

很多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父辈、祖父辈们是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此文,是给老一辈农民一种回忆,一种安慰。同时给年轻一代了解老一辈经历的艰苦岁月!现在修河彻底走入了历史。如今时代快速变化,人们过上了轻松愉快富足的幸福生活,让历史告诉后来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4月 17日
下一篇 2021年 4月 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