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台站观晴雨 流金岁月传古今

——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发展纪略

呼和浩特,位于刺勒川、阴山下。这里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就坐落在这里。

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包括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呼和浩特高空观测站,现址位于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春去秋来,风来雨往,这里曾留下了百年气象人停留的脚印,当记忆的画卷开启,见证了它的沧海桑田。

穿越时光隧道寻根

它的历史要追溯到1914年9月13日。它由当时的绥远气象观测分所筹建成立,隶属于绥远省垦务总局和北京测候总所, 1915年1月正式开始气象观测,当时观测项目有气温、降水两项,测场地址在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新城北街财神庙。

1925年并入绥远省立农林试验场,更名为绥远省立农林试验场测候所,测址在归绥市新城东北隅中(现内蒙古党委大院),观测项目增加了天气状况、云量、风向、风速、气压、地温、湿度等。1928年,绥远省立农科职业学校为教学的需要,建立了学校测候所,1929年1月开始作气象记录, 1934年3月开始每日观测三次,06时、14时将观测数据(气象电 )发往南京中央气象研究所,同年9月1日测场迁往城南大台什村,进行观测。七七事变后,因日军侵袭而停止观测,1946年11月1日恢复观测,成为中央气象研究所直属站,按东经120°地方时,每天观测三次,1953年9月将气象观测场迁往城南五里营。1954年6月4日该气象站移交给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将观测人员、观测资料、观测和发 任务移交给归绥甲种气象站,五里营站改为气候站。

绥远省立农科职业学校测候所从成立到1935年,先后购置大量当时较为先进的观测仪器(据民国24年中央气象台资料室编印的“归绥农科职业学校气象 告”记载,至本年底配备的观测仪器有:寇乌式水银气压表、干湿球温度表、温度计、最低温度表、最高温度表、地温表、雨量筒、蒸发皿、风向计、蒲福尔氏风力表、测云杆等),是呼和浩特市解放前主要的观测所之一,该所观测员训练有素,观测程序正规,所得气象资料参加全国各测候所的气象资料交换。

1937年10月归绥沦陷,日军将测候所更名为厚和市农林试验场测候所,观测员中既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该所到1945年日本降时终止。

抗战胜利后,归绥市军政机关在东门外机场设立气象站,主要为航空飞行服务。1951年1月1日该气象站移交内蒙古气象局(时称绥远省归绥市气象站)。1952年12月归绥市甲种气象站成立(站址在今内蒙古气象局院内),同年,归绥市气象站将观测、发 任务移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大院内的归绥甲种气象站。当时的气象观测主要有温度和降水。1953年以后陆续增加风向、风速、温度、气压、湿度、降水量自记仪器。

1954年1月1日东门外机场气象站停止工作,将观测、发 任务并入归绥甲种气象站。

回顾呼和浩特气象站的一身,1914至1915年分别由绥远省垦务总局和北京测候总所领导。1915至1937年分别由绥远省立农林试验场和北京测候总所领导。1937至1945年由日本占领军管辖。1945至1950年12月由绥远省军政机关领导。1951年1月至今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领导。其中1915年1月至1937年6月温度观测资料,1920年6月至1937年6月降水观测资料已经并入呼和浩特观象台观测数据库,1937至1945年间的观测记录被日本人带走。

百年老站的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以苦为乐 奉献青春年华

青春的记忆是美好的,现年整80周岁的原呼和浩特气象站地面观测员王金华说,关于那个年代最深刻的记忆,用了一个“苦”字来概括。1953年16岁的她作为部队战士从江南水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从事气象地面观测工作,及时准确是这一工作的突出代表性。1953年3月的一天,王金华值大夜班,当天风很大,12:30点外出巡视仪器,起了沙尘暴,从观测室到测场是顺风,而回来时被风沙刮的失去了方向,一出观测的门,就被风吹了回去,原本70米的路,来回兜圈子走了4个多小时,乃至漏了5点钟的观测,虽然不算事故,但是成为她一生中最大的懊悔之一。

王金华记得,在1954年时增加地面状态观测、地面最低温度观测、每日8次观测发 并编发旬、月气候 ,制作月 表。

艰苦是用来回忆的,其实我们当时并不觉得有多苦,夜餐费只有两毛五,但大家集中起来买成花生、红枣,冬夜里在炉子上烤着吃,驱赶守班的寂寞,感到很幸福很满足。女孩子总是爱美的,穿着借来的蒙古袍,1955年王金华(图一、左)和同事在测场内留下青春的情影,测场外是日伪时期留下的碉堡,随着岁月的变迁已了无痕迹。

同样是来自南方在呼和浩特站从事探空观测已85周岁尹华琼介绍说,1955年7月4日高空探测业务由包头麻池气象站迁入内蒙古中心气象台。说到中心气象台,尹华琼说它的历史辗转反侧, 1954年4月25日归绥甲种气象站改为呼和浩特气象台,同年10月5日扩建为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11月改名为内蒙古中心气象台。

由于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当艰困,加上刚迁站。当时在帐篷里制氢,帐篷外放球,安全防范的标准低。制氢就是一大难题,原来制取氢气都是用的法式制氢缸,法式制氢缸体比较长。制完氢,灌完球以后,第二次再制氢的时候,由于矽铁粉凝固在里边结成冰块,氢气放完以后,里边的渣子冻得相当厉害。把滚烫的开水灌进去,用力摇缸,才能倒出来,一次倒不尽,反复多次,体力消耗比较大。这些都不算什么。

“一次在制氢过程中,氢气瓶的钢帽因压力大脱落,在帐篷中穿了一个圆洞飞了出去,所幸没有伤着人。” 尹华琼回忆,“当时住的老百姓的平房,冬天自己烧炕取暖,一次因没有经验,炕烧的太热了,燃着了炕席和被褥,想用水泼,但那时没有自来水,水缸里的水又结了冰,还好急中生智用被子捂灭了火。”

天寒地冻,动物也在寻找温暖,当时的房门是两扇,只能丛里插或者从外锁,尹华琼值夜班室友只能留门。“一次下班回宿舍,刚躺下,就听到屋角有动静,我喊了一声,黑暗中一个白色的动物冲出门,大概是猪或羊吧,如果是狼我可没命了”,说到这里尹华琼哈哈大笑。

风雨兼程 徒步走基层

1958年4月27日五里营气候站划归内蒙古中心气象台领导, 8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决定将五里营气候站改建为五里营农业气象试验站。

1958年自治区气象部门坚持以农牧业服务为重点,在“预 下乡、宣传气象、大搞服务”的号召下,组织近百人的工作组到重点农村、牧区、开展防风霜,抗灾保畜气象服务,同时开展了土火箭、土炮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的试验工作,呼和浩特气象站积极抽调人员参加其中,时任内蒙古自治区观象台预 员,后来担任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的陈光明回忆说。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推进,1959年10月23日,内蒙古中心气象台的地面观测等业务分离出来,成立内蒙古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后来在1961年6月气象科学研究所专业气象研究室并入了观象台,观象台下设站哨管理科、专业气象科、高空科、人工控制天气科、人造卫星观测站、五里营农业气象试验站。机构重组和改革给呼和浩特气象站新增了新的任务——做好农业气象服务。

根据自治区气象局的工作部署和时任局长沈三元和观象台台长乌魁的重托,陈光明和呼和浩特气象站王建中、陈光亚等同志组成地形考察组,在东到乌兰察布盟卓资县、察右前旗,西到巴彦淖尔盟的贺兰山、乌拉山,南到黄河,北至阴山的广阔区域开展地形调查,谈到走过的每一条沟时,年近80的陈光明仍如数家珍。陈光明激动地说,当时别说汽车,连个自行车也没有,大家背着行李、干粮徒步走遍了每一条山沟,住的是农村的饲养院,和羊倌、牛倌一起搭伙吃饭。来至南方陈光亚是爬山能手,遇到艰难险阻就成了开路先锋,大家不畏艰难,团结协作摸清海拔高度和走向,为做地形和气候研究收集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呼和浩特站6个人工作,调查组抽走两个人,其他同志照样完成了工作任务,赵建民等同志还积极参加学雷锋活动,帮助职工食堂拉煤、卸煤、挑拣煤中的石头等。

建国初期气象观测、预 主要为军事服务,对外是保密的,呼和浩特气象站的工作也一样,但有一项工作让他记忆犹新,老同志曹福鑫回忆说,那是1959年建国10周年,自治区在新华广场搞庆祝活动,需要将手工扎制的龙的模型送上天空,呼和浩特气象站高空组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用氢气球成功地将彩龙送上天,并稳定在新华广场的上空,成为当时庆祝活动一大亮点。此后,每逢国庆的等活动,制氢、灌气球、放气球等活动都由呼和浩特气象站承担,一直到90年代。

据呼市气象站老同志贺秀男介绍,呼和浩特气象站在1964~1973年期间多次参加原子弹、氢弹试验后的辐射探空观测工作。

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城市的发展,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已由过去的“城郊”变为“市中心”,探测环境发生显著变化。2009年,通过多次勘选,最终选址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实验区,占地面积79.9651亩。

2015年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划归呼和浩特市气象局管理,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呼市气象局党组的战略部署,呼和浩特气象站围绕提升综合观测能力,加强科研创新,拓展服务领域,以建设全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气象站为奋斗目标扎实开展工作。

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先后完成了自治区气象局科技创新项目《全区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分析》,对推进各级台站开展有针对性的初级观测产品制作、观测资料分析应用,支撑基层气象服务具有指导意义。利用台站历史观测资料,研究人体舒适度和物候景观与不同旅游资源的关联度,推导气候环境对植物景观及旅游影响定量化评价客观物理模型,建立旅游区气候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完成全区第一个主要用于城市环境气象观测的气象站建设并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4月28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在调研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时,对站里开展的全程探空实验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该站还开展了综合观测业务数据监控软件编制和推广、探空仪携带CCD传感器对地观测、低空探空观测设备研制和推广等科研项目。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推进在天气、水文、气候、气候变化等方面学术交流与科研协作。与民航内蒙古空管分局气象台签署合作协议,加强数据共享和业务合作。在大青山国家级保护区开展重点景观植物物候、森林可燃物等观测项目,为呼和浩特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气象服务。

1999年11月21日,为“神舟号”飞船着陆提供高空气象资料,数据通过等候在观测场旁的卫星通讯车发出,圆满完成任务,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的表扬。以后各次“神舟号”飞船着陆,探空站均提供高空探测服务。特别是2008年为“神舟七号”飞船着陆,9月23~28日提供了高空探测服务。2003-2007年多次为国防试验进行探空观测和数据整理分析等服务。2008年5月23~28日为风云三号卫星发射提供高空气象加密观测服务,同年8月6日-8月10日为北京奥运会开幕期间提供高空气象加密观测服务,8月24日为北京奥运会闭幕、9月6日和9月16日为残奥会开幕和闭幕提供了高空气象加密观测服务。2009、2010年观象台参加“环北京地区暴雨试验”的加密观测任务。2011年7-8月参加包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梅花”台风试验等的加密观测共放球8次。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展望未来。百年台站将继续发挥历史优势继续传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7年 6月 21日
下一篇 2017年 7月 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