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任总工是南京人 150万根铆钉联结钢桁梁

中国江苏网10月28日讯 在南京长江大桥8年的建桥过程中,先后经历了3任总工程师,分别是梅旸春、刘曾达、陈昌言。三人中,陈昌言年纪最小,而且还是南京本地人。

陈昌言1909年出生于溧水,曾居住在老门东的剪子巷。因为父亲是一名小职员,收入微薄,对于陈昌言来说,想要上大学,就只有取得大学的奖学金。当时最著名的国立中央大学,只有总分第一的学生,才能得到奖学金,陈昌言做到了。1933年7月,陈昌言顺利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还通过自学,掌握了日、俄、英、德四国语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桥梁建造工艺比较落后。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桁梁的联结工艺是用铆钉烧红对正铆孔,再用风枪挤压铆死联结的,板层多达9层,板束最厚达180mm,共有150多万个铆钉,而这就出自陈昌言提出的创意。据其小儿子陈宗俊描述,这种办法就是在桥上点鼓风机的炉子,把生铁烧红,这边甩上去,那边工人接过去就迅速插进去。就这样,150万根铆钉最终把长江大桥的钢桁梁联结在一起。“父亲没有喝过洋墨水,但想出来的笨办法却很有用。”

1968年8月中旬,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架通。首次试通车还有个小插曲。当驾驶火车的司机看见壮观的大桥以及湍急的江面,有些胆怯,说总工程师陈昌言不上车,他就不敢开车。于是,陈昌言上了车陪着司机。最终,随着火车轰隆隆驶过大桥,欢呼声响彻长江水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6年 10月 22日
下一篇 2016年 10月 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