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市场网长治讯(黄丽慧 韩健 连雅男)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潞安化工集团高河能源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32字”要求和集团提出的双“18字”要求,积极践行集团“未来已来 唯创者先”的创新理念,着力解决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成效不大、现场应用率低等问题,真正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潜能激发器”,产生一大批创新成果,让企业的“新底盘”更坚实。
为创新驱动插上翅膀
立框架,让创新的主力军不再“束手束脚”。全力打造“一中心四平台”双创基地。“一中心”即双创中心,“四平台”即党建创新平台、管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五小创新平台。“一中心四平台”分为内部、外部两种运行模式,内部运行模式是:调研→立项→评审;外部运行模式为:推送→评审→申 奖项。目的是把创新当作“金钥匙”育新机、破难题、添动力,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难题,解决影响管理提升的老问题、老难题,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党建创新以专业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关键,跳出高河看高河,求新、求变,拓宽创新思维,把企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对标挖潜、提高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价值创造、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安全生产、和谐稳定等方面思考谋划党建创新项目。
管理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后勤保障、战略发展的难点问题,灵活运用各种管理创新方式,使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流程管理更加优化、各项指标有效改善、管理基础全面夯实,构建起决策科学、权责明确、机制完善、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推进整体的管理提升。
技术创新针对系统优化、工艺改进、新技术、新装备引进及设备技术改造等,以改善作业环境、优化生产工艺、减轻劳动强度、夯实安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科技投资回 率大小作为立项的主要依据,确保技术可行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合理性。
五小创新推行“五有四模式工作法”,“五有”即有平台、有项目、有管理、有成果、有激励;“四模式”即“1+4+N”组织模式,一个领导组、四个站室、N个创新小组;“1+1+1”申 模式,“一站三室”申 、生产业务部门与队组自主申 、五小创新合理化建议征集三个渠道;“1+3+3”运行模式,定期召开月度创新工作推进会,跟踪解决资金材料问题、技术瓶颈问题、验收评审存在的问题,实施“高河云课堂、专项技能提升、师带徒活动”三项培训;“1+1+1”成果模式,项目推广应用、项目成果展示、逐级申 荣誉与申 国家专利。
健全制度,让有作为、有贡献的技术人才“名利双收”。制定完善创新工作管理办法,根据创新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价值分为重大创新成果、较大创新成果、一般创新成果。对于重大创新成果、较大创新成果积极向省、市、集团等上级部门申 项目鉴定、评奖、专利;对具备推广价值的项目可以提出申请给予技术、材料、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对具有较高社会使用价值的创新项目,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实现项目市场化、产业化;对在创新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完成的创新项目以个人或团队进行命名,对通过评审获奖的创新项目给予相应的奖励。
让技术创新萌发有力
充填“一小步”,智能绿色“一大步”。近日,随着2596立方米膏体顺利充入井下,高河能源充填开采第二个充填面E1306顺利完成了首次充填,该工作面设计切眼长317米,推进长度943米,较充填首试面E1302充填工作面设计大幅度提升,从充填支架回收上井维修到下井安装调试,从充填管路到货到井下安装调试,从工作面设备井上配套到井下安装调试,仅仅用了4个月。为节省设备投资费用,该充填面设备、管路以E1302充填面回收复用为主,只补充一部分设备、管路满足安装即可。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据了解,高河能源智能绿色充填开采项目由地面充填系统、管道输送系统和井下充填工作面三部分构成,平均煤厚6.7米,目前充填工艺还在不断改进、生产工序还在不断优化、岗位人员还在不断熟练,充填效率不断提升,最终将实现充填采煤量100万吨/年。
不断优化柔模沿空留巷新技术,在采空区与顺槽之间砌筑一道密闭的柔模混凝土连续墙,弥补回采造成的巷道一帮的缺失,与原有巷道内的支护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承担回采动压及其它巷道压力,维护巷道稳定,隔绝瓦斯等有害气体,防止采空区自然发火。该技术实施以来,已成功实现了三个沿空留巷复用无煤柱开采,巷道掘进量明显减少,煤炭资源回收率大幅提升。
积极引进掘锚一体快速掘进机。安全性更好,打眼和安全锚杆时,作业人员无需进入空顶、控帮区作业,没有冒顶、片帮伤人风险;截割作业时机身前部的护板能够防止煤块飞溅伤人;锚杆机导向定位架顶部装设有护板,能够控制钻孔部位的局部顶板。
掘进效率更高,割煤、出煤同步进行,正常情况下割一排仅需6分钟,相比传统的割一排需要25-45分钟,效率提升明显,而且机组上的锚杆钻机采用液压驱动,打眼速度快,安装锚杆质量高,同时,还能减少一半以上的作业人员,一般传统机掘支护作业期间迎头需要6-8人,现在仅仅需3-4人。
积极推广“以孔代巷”技术,在E2306工作面厚煤层顶板裂隙带长钻孔替代高抽巷治理采空区瓦斯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基础上,根据圈定工作面瓦斯赋存和回采衔接计划情况,在W2303工作面布置综采工作面大直径钻孔,减少了岩巷掘进队伍。引进“一钻一视频”瓦斯钻场视频监控技术,实现钻孔施工全过程视频监控,达到“孔孔必验”的基本要求,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坚持 “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以打造“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为目标,“变集控为监控、变人管为机管、变自动为主动、变智能为智慧”,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装备等与煤炭开发利用的深度融合。建设完成5G+“一张网”融合通信平台,实现了全公司有线+无线的综合传输以及高清视频语音通话等功能,为智能物联提供了“高速通道”;满足未来10年智能化业务需求的云数据中心,实现对各生产、安全类子系统数据智能存储、计算与融合;对智能管控平台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实现井下“采、掘、机、运、通”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动态更新等。
去年以来,高河能源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小改小革”立项70项,取得了科研成果转化8项专利,获得集团“五小”竞赛奖励3项。通过对“小改小革”成果进行积极推广运用,比如“风动夯土机”“天轮注油嘴改造”“巷道底皮带安装自制细水喷雾”“自动上料机”和“悬挂油缸优化”等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今年,高河能源将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费用,完成科技项目立项15项,计划申 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取得国内先进成果鉴定1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