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英与工人们)

胡昌英于1954年5月由烟厂调到大中织物厂,当时的厂长叫柴国志(第一任厂长),包括徐子云、胡德沛、赵祖福、熊月波等创始人,大中织物厂共有80名员工,有6台宽幅织布机生产床单,50台织布机生产普通布,还有部分纺木纱线和毛巾的设备。她当时在织造车间当一名挡车工。

(位于丁家庄的床单厂)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扩大床单生产规模,大中织物厂将50台织布机分出去,组建沙市绒布厂;将纺木纱线设备分出去,组建沙市纱管制线厂。由于杨泗庙厂址太小,大中织物厂于1965年将厂址迁到丁家庄(现为跃进路)一带。1967年,大中织物厂更名为沙市第一床单厂,开始大规模生产床单,实现了织造、漂染、印染、整装形成床单一条龙生产模式。

在党中央号召全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号召指引下,当时由徐子云任厂长管技术,组建QC产品质量小组,狠抓产品质量,整个生产过程层层把关;财务管理很严,出差三天必须 账;干部带头加班加点,那时叫加“忠字班”(意为共产主义义务劳动,不计 酬、不计时间的加班加点)。

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厂领导、车间干部、科室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党员、干部带头干,工人紧跟干部干。据胡昌英讲:“那时的工人听说加忠字班没有自己,心里还有想法,大家积极要求进步。”涌现了以胡昌英、李世英、李梅香等一批新老市级、省级、全国“劳动模范”。

那时的挡车工“三班倒”非常辛苦,还经常要加班。由于胡昌英工作积极,入党、“四清”(1964年)后被提拔成厂党委副书记,同时分管妇女、工会工作,努力解决女同志后顾之忧,为解决职工小孩入托儿所、换尿布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她也克服重重困难,带着孩子加班加点。

该厂创建初期,床单花型设计靠来样加工和仿制。1965年,在徐子云、胡德沛厂长的领导下,该厂开始组建以熊家庆、郑传忠为首的美工设计队伍。当时的美工班子在熊家庆带领下,非常团结,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常到全国各地写生、参加纺织品设计展览,一起学习床单的设计知识,当年即自行设计出二十多套花型,结束了靠买版过日子的历史。

1965年秋,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纺织品鉴样会上,他们设计的“花篮”、 “热带鱼”、“枫叶”等七个品种,被誉为“有独创精神,有独特风格”的产品。不久,“花丛”床单一举打破“四菜一汤”老格局,使该厂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初露头角。

(中间拿奖牌者为胡昌英,市领导李子成、李泽锟等现场欢迎)

1977年,沙市床单一厂被上级命名为大庆式企业。胡昌英回忆道,16号满兰香全棉丝光印花床单首获国家银质奖,那是全国床单行业唯一的一块银质奖!“1977年国庆前夕时,我到北京领奖。”胡昌英说。

(获奖的满篮香床单)

据胡昌英回忆,1979年,鸳鸯牌涤棉印花床单也获国家银质奖。当时是胡德沛厂长到北京领奖。1985年10月,鸳鸯牌28支涤棉大整理印花床单、42支全棉大整理印花床单和60支全棉大整理印花床单被评为纺织部优质产品,床单获奖数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当年,沙市床单在北京展销的盛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鸳鸯牌床单在广交会上的展位)

床单获奖后,鸳鸯牌床单风靡全国,产品供不应求。因为鸳鸯代表吉祥、代表恩爱,那时,群众买不到鸳鸯牌床单就不结婚,沙市人出门带床单到外地,送人一条床单,就是一份大礼。

据胡昌英回忆,上海巾被行业来沙市床单厂取经,当时,上海生产床单的厂房、设备都比不上沙市,就是有名的上海太平洋床单厂也比不上沙市床单一厂,床单一厂的工厂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设备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1980年6月,经过联合改组,更名为沙市床单总厂,1981年迁至豉湖路。荆沙合并后,更名为荆州床单总厂。

(全国劳模李世英)

沙市床单一厂辉煌的历史渐渐远去,但它的历史绝不应该被忘记,徐子云、胡德沛、熊月波等沙市床单行业的创始人不应该被忘记;熊家庆、郑传忠等美工设计者也不应该被忘记;以胡昌英、李世英等劳模和优秀的床单厂老职工们更不应该被忘记!采访到这里,我想起那时的一首歌: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花儿遍地开!

(再次感谢床总老职工胡家荣协助采访)

1983年,少年夏令营参观印花车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2年 1月 2日
下一篇 2022年 1月 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