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拧螺帽,能看出中国技术总工与德国小技工的差距吗?

同样的手表配件在瑞士生产的产品,就跟我们不一样;同样的机器螺帽在德国使用的效果,就跟我们不一样。

我国某家企业引进了德国的生产设备,然而试车产品却无论如何达不到应有的精度标准,惊诧莫名的德方派来了一位20多岁的技师,当他看到中国技师蹲在设备侧旁拧紧设备底部的螺帽时,一下子变得怒不可遏,严厉批评违反了设备安装规范要求。

中方已经60多岁德(技)高望重的老技师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希望德国技师给演示一下,一身整齐工装的德国技师二话不说,像士兵般仰卧在地,将身体平挪到设备底部,头部位于螺帽位置的下方,用专用扳手将螺帽拧了三圈半,不多也不能少,在德国技师的示意下,中方人员才发现螺帽与设备底部都有相应的标志。

德国人解释,只有平卧才能够保证螺帽与设备底部平行以及用力均匀,而这个三圈半是经过严格的安装测试得出的标准结果,只有此才能保证整个螺丝的不紧也不松,不会因为额外的张力使设备部件产生难以察觉的轻微变形。 类似的安装问题频频出现,譬如,我们的技师安装一个齿轮,装不进去时,会抡起锤子敲进去,而德国技师会拿着砂纸、小锉一点一点加工,直到完全吻合为止。

经过德国技师的安装调试,设备神奇般地恢复了应有的效能,而最终让我们感到惊叹不已的是,这位德国技师并没有显赫的学历,甚至都没有大学文凭,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职业学校的普通毕业生。他认为这一切是如此的平常,因为他一直都在接受这样的训练以及要求。

这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英国童谣:失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只马掌,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1485年,英王理查三世就是这样在波斯沃斯战役中惨遭俘虏而败给了里奇蒙德伯爵所带领的军队,从而失掉了整个英国。当理查三世在被俘的那一刻痛苦地喊道“钉,马蹄钉,我的国家就倾覆在这颗马蹄钉上”时,我们是否同样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遗憾与沉重?

这种是否有“素”的细微差距,造就的可能就是文明程度上的巨大落差。同样的手表配件,在我们的工厂以及在瑞士的工厂组装出来,走时精确度不可同日而语;同样的汽车品牌、同样的轿车零件,中国的汽车厂家组装出来的整车,和国外厂家的原装品质量比较相差不止一个层次,成熟的技术在生产中却得不到成熟的应用。

当我们惊呼高级技术工人短缺已经关乎企业生命时,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自己的高级技术工人何以短缺。由于特殊的经历,使我得以实地考察研究过国内许多的企业,如果让我给出一个评价,我感到非常难以启齿的是,对于一些国人而言,其工作态度、表现以及既成的事实那便是“糊弄”,这并不是仅靠素质托词就可以解释的,探究其深层原因,这实由于我们整个社会的群体性训练“无”素所致。

这里借用最近知乎上一位仁兄,将拧螺帽,悉心总结成的九重心法,献给我亲爱的螺丝君!

拧螺帽–九重心法

第一重:少年不识螺纹,纵称机械也枉然

螺钉,螺栓,螺母,螺帽,通孔,盲孔,垫片,垫块,自锁,互锁。

听过,见过,玩过,已然飘过。

第二重:是螺纹不?是螺纹就能拧上

一字花,十字花,内六角,外六角,顺时针,逆时针,粗螺纹,细螺纹;

顺序拧,对角拧,直角节,变向节,自由节;

手动工具,电动工具,气动工具,液压工具;

只要是有螺纹的我就给你拧上。

第三重:有螺纹要拧,没有螺纹创造螺纹也要拧

三角齿,矩形齿,梯形齿,曲线齿;

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

退刀槽,倒角,粗实线,细实线,点划线,细虚线;

国标,欧标,美标,日标,ASTM,VDI;

图纸,规范,参数;

定孔,钻孔,铰孔,攻丝,板牙,定中,螺旋车;

垂直度,平面度,圆度,平行度。

我觉得自己是个工程师,而不是个技工,因为我看懂了图纸。

第四重:扭矩,精确控制自己的力道

手动扭矩扳手是毛毛雨,长期打,手腕不疲劳,就过不了这一关。

鼠标手?在扭矩手面前是渣渣,一天手疼,一年手要断,三年之后,一天不打手发痒。

液压,气动,电动算是起步,小到M1,大到M36(再大的也有,工具不好找了)。

儿童不宜,反向力矩不要把胳膊扭断了,力臂要大,最好配工装,反作用力的整个传递通道设计好。

第五重:太极拳的境界,力矩和转角曲线精确跟随

拧紧机才是标配,扭矩-转角曲线,如同医生眼中的心电图。

力矩转角的设定框,必须从这个框的左边进入,右边出去;那个框的上边进,下边出。

最终必须落入哪一个相位点,区域,必须经过多少圈,多少力矩。

停止条件是连续多次的工艺设定,转角到入扣扭矩之后,转3圈半,再将扭矩到额定扭矩的120%,然后再松开一圈,再扭到额定扭矩,这些工艺灵活应用组合。

第六重:胆子越来越小,知道了什么不敢碰

SPC分析,6sigma计算,感觉在汽车行业,高铁行业可以打打扭矩,混口饭吃了。

重要的阀门,压力容器行业,在压状态的螺栓还是不敢碰。内外压力差,螺栓的受力改变,慎重慎重。

修理工,设备严重变形时,可能存在侧向预应力,螺栓不敢乱动。

带火工品的螺丝,防爆防火花的环境中的螺丝,不敢乱动。

遇到这种情况,小心翼翼,打螺丝如同开保险箱密码,开对则生,开错则死。

第七重:耳目通心

多年一边打螺丝,一边看曲线。

听听打螺丝的声音,就知道到什么力矩了,就知道这批零件的质量水平了,知道加工质量,知道螺纹里面可能润滑不足,可能进了一个小沙粒,或者可能是垫片不平,或者是螺栓不直,或者是到退刀槽了,或者倒角尺寸不足。

可惜,会计算的,已经不打螺丝了,拧螺丝的,没有几个读书了。加上缺少按件的质量反馈,除了照书本上的解读,工艺已渐渐失传。

第八重:摩擦,摩擦,还是摩擦

德国VDI 2230 相关标准烂熟于心,但是仍然解决不了螺栓的预紧力与预紧扭矩的关系。

真正让螺栓起到作用的是预紧力,改善螺栓疲劳性能,SN曲线R!=1的高周疲劳性能,Goodman图,Minor准则。

但是普通工具打的都是预紧扭矩,与多项摩擦系数有关。而这些摩擦系数,又都是物理学不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工程问题。

润滑状态,表面粗糙度,热处理,硬度,刚度,超自由度的计算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加工不足,摩擦系数偏大,同样预紧扭矩下,预紧力不足,造成压力状态下失效。加工过润滑,润滑油打多了,摩擦系数偏小,同样预紧扭矩下,直接把螺栓拉缩颈了。

摩擦,摩擦,不理解摩擦,就不知道螺栓为什么起作用。有一只预紧力扳手,终于可以做航空,航天,核电的项目了。

当然要配上一堆测量仪器,一堆工程曲线,一堆可靠性计算软件,还有一个钳工。对!最重要的一个钳工。

感觉十几年一个团队的人,也只学会安全可靠的拧一颗螺栓。

第九重:内化无螺栓

如同心中的DNA,缠绕,旋转,一张,一弛。

如同多年的老朋友,从怀疑到信任,从信任到怀疑。

桥梁也好,铁塔也罢,小小螺栓,就是工匠留给钢铁世界的骨骼,将自己的骨骼,留在钢铁上,替自己坚守那份信任。

螺栓的大小,和自己的生命一样,渺小,而又细致。

每一颗螺丝都是不同的,每一次拧紧都是值得信任的。

我拧的螺丝,我放心,你也可以放心。

以上,不知之处,多多留言,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8年 12月 1日
下一篇 2018年 12月 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