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要道、政治重地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康熙亲临博洛和屯(今隆化县城)指挥消灭噶尔丹分离祖国的叛乱(乌兰布通之战),张三营成了军事要道,部队和军需物资大多都要途径张三营。康熙皇帝任命福全为统帅,指挥前线各部清军,并在战术上做了详细安排。为保证前线供应,分两路运送粮秣,一路经博洛河屯沿伊逊河北上,并在张三营设置了粮站,保证东路大军的供应。为了这场战争,张三营的大户提供粮食,民夫运送机械,赶送牛羊慰劳前方将士,侍候往来传递情 人员的饮食,张三营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结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历经三朝,跨度70年,才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期间兵力往来于张三营,促进了张三营的繁荣和发展,也展现了张三营人的爱国之心。商业、农业都得到了促进,白荞面饮食因此也得到了发展,为满足军需,大力发展手工业,铁炉匠、小炉匠等等从那时就发展壮大了起来。
为了“木兰秋狝”军演,为了北部边疆的安全稳定,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沿京北至木兰围场之间修建行宫。张三营行宫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张三营行宫,地位突出,处理军政事务,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邦使节,张三营因此逐渐成为京师以外的陪都和清朝的政治分中心。
张三营行宫的建立,对张三营的经济繁荣、社会影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清政府派来守围、看宫和维护地方治安的八旗兵及其家丁,管事和差人均为满族人,他们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都要赠银两、土地,就是吃俸禄。允许这些人“占地”(另一种圈占土地、山场的方式)。乾隆三十七年在张三营镇建起马号一处(驿马站),盐局一处(蒙盐局)。这一切都是张三营繁华兴盛的根基。
挂照土地的兴盛
在围场的若干年“木兰秋狝”中,围场被列为禁区,只作为军事演习用,平时不准普通百姓入内。在围场周围设立营房、卡伦(满语:哨所),用于看管围场。例如隆化与围场交界处的石片崖口,交界处用红木桩拉围作为界限,并设立营房有人把守,百姓不能过界。
北部疆域巩固后,“木兰秋狝”废止,同治年间围场的狩猎地陆续开围“挂地①”变卖。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围场开始正式开围,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面开放,原始森林砍伐、土地挂照低价变卖(又一种形式的圈占土地、山场)。张三营镇四大家族邱、付、李、沈和八大财东到处找门子去围场多挂土地,因为土地极其便宜,四大家族和财主们纷纷求助各路官员帮助到围场县进行土地挂照。
张三营镇上的吴家店,店主吴凤、吴宝刚父子通过福源栈结识承德市周姓商人,周姓商铺掌柜的与吴家店主要好,掌柜的问吴家店主为何不去围场“挂地”?吴家店主说没钱,吴家店主在周掌柜的引荐下,与承德大型粮站“鸽子房”协商:先预期支付鸽子房购粮款,收粮后冬末给付“鸽子房”粮食。这样吴家店就有钱了,用预支的钱在围场挂地,也是张三营挂地最多的户,挂地有袜子沟、烟筒沟、大老虎沟门、二道川等地,九沟十八岭平地两百顷,每年吃租粮无数石(每石谷子约300斤),吴家店也因此逐步走向兴盛。张三营在围场挂地的大户很多,东西两川大户人家也有在围场挂地的,例如山湾的大户马家。“挂地”在农业上为张三营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每年二月份各个财主从围场运回租粮,三月份开仓放粮。镇上的粮食多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南方闹水灾,北方粮食就涨价,张三营有地大户因此出售都会挣到大钱。镇上由于在围场“挂地”吃租子多,粮食吞吐量大,每年春天售粮款清钱5千吊。光绪十九年(1893年),镇上商业发展到几百家,北粮南运,南货北销。春天粮食起牌,热河鸽子房来派粮,当地财主也抓粮,粮食随即涨价,商品也涨,因此带动了张三营商业的发展。
庙会的兴旺发达
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张三营镇创办了全国闻名的四月二十八庙大型庙会。各地商业前来参加展销,近至承德地区各县,远至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南以及上海、内蒙、东北等地区,方圆千里之内的商家都来张三营赶庙会。
最有影响力的商家是:上海永安公司、天津天外天、天津劝业场、北京八大祥等等,他们带来了呢、绒、绸、缎、粗布、细布、棉花、火柴、茶叶、糖、烟……等上品好货,庙会上唱五六天大戏。方圆200里的群众都来参加庙会。庙会上热火朝天,应有尽有:马戏团耍狗熊的、耍猴的;地摊变魔术的、打把式卖艺的;说大鼓书的、说评书的、拉洋片的;烧香拜庙的、叩拜香还愿的、外国洋人劝教的;开大宝的、推牌九的、摇色子耍钱的;扣大棚开饭馆的、卖小吃的;买卖商品的更是无所不有。一个庙会能挣上千元。黑刘家三口人卖花线,一个庙会下来挣的够一家人花一年。有的人卖苇簾头(草帽子),挣得够一家子人花一年。庙会结束后还有一次交易,就是赶庙会的商家把剩下的货,批发给张三营的商户,第一他们不用带走货了,第二本地人不用外出进货了,一举两得。小镇上的祥盛隆不到二十年就发展起来了,买卖越来越大,资金越来越雄厚,买卖的壮大盖了10间临街店铺。另一位万庆成掌柜的也是借着庙会发展起来的,买了10间临街店铺。
庙会临近尾声,货物就开始减价,各大商业、摊贩贴出海 促销。庙会最旺季就三天,每天有数万人出入庙会。为什么都来张三营赶庙会?因为上海、天津、北京等各大有名商家都来张三营,货物齐全,物美价廉。由于外地商户的带动,庙会如火如荼,镇上商业最多发展到300多户。
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因为张三营的经济基础和庙会的旭日东升,相应的所有产业都百废俱兴。有名气的骆驼店就6大家,牲畜安排、人员吃住;期货、现货店内交易;南货细软、北货皮张、绒毛、药材,店主精心,周到服务,使得商户往来方便。张三营的发展,骆驼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天津经营中药的,用“大五幅白布”换张三营的黄芩、柴胡、防风、赤芍、桔梗、杏仁、桃仁、五味子等中药,成交量相当大,当地开货店的帮助成交,适当收取手续费。这一切对当地的商业起到了发展壮大的作用。中国当时的布匹都是窄面,宽约1.5尺,“大五幅布”是宽面进口货,人们叫它“洋大标”宽约3尺。布匹宽了做衣服少了接口,所以倍受欢迎。
张三营借着庙会的强大,借着商业的昌盛与发展,20年左右的时间就发展成半农半商的商业镇,全镇5%的商户用挣来的资金又购买了相当数量的土地吃租粮。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三营的商业在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其中有11大商号:祥盛隆、隆盛昌、复盛隆、东裕成、德聚成、万庆成、福德祥、永泉德、德庆昌、天聚栈、福源栈;5大药铺:益寿堂、宝生堂、广仁堂、福生堂、奎盛堂。6大骆驼店:公裕成驼店,姜家驼店,张四巴驼店,白家驼店,付家驼店;5大饭店:于申饭店、宋振生饭店、杨灿饭店和金禧兴饭店等。南北2个烧锅;兴记当铺1处、造纸坊2处、染房1处;铁匠炉10余处;回汉两教饭馆10余处,糕点铺10余处;白荞面铺20多家;用白荞面做熟食的无数家。庙会经济的发展,令张三营的商家、饭店不断地创新,客商饮食是大问题,商家发动20余户专门研究白荞面饮食,最终张三营的白荞面饮食有:拨面、馅饼、大饼、饸饹、煎饼、水饺、烫面饺、猫耳朵等白荞面一系列食品20多个,深受往来商客、游人的喜爱,因此传出了“滦河沿的沙子,金沟屯的鸭子,要吃白荞面到一百家子”。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日寇的野蛮、匪患的猖獗,张三营的繁华走向了衰落。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传统四月二十八庙会的恢复,随着国家蒸蒸日上的发展,张三营又恢复了繁荣昌盛,走向盛大光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依然萌发着腾飞的希望,历史的巨笔将描绘出新世纪更加灿烂的辉煌!
注释:
(1)“挂地”,即规定取消“皇粮庄头地”“木兰秋狝围地”等名目的皇家土地,分这些土地为五则,并规定各则地价钱,特则地每亩6元;上则地每面5元;中则地每亩4元;下则地每亩3元;下下则地每亩2元,尔后明令农民在3 期内“优先”挂领。这种政策实质上是给有钱有权的豪绅、大地主提供合法的兼并土地机会。
附:
关于四月二十八庙会的繁荣见本书***页《四月二十八庙》;***页《滑车井》。
(资料参考:武浚川之《小镇商业古往今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