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关于美的T+3的文章很多,我也看了不少,有些写的不错,有些却让人觉得遗憾。
遗憾也还罢了,主要是过度解读或以偏概全,会造成一些实践中的误导,例如认为美的实施T+3导致缺货增加、美的将库存压力转移至供应商、T+3只是一种供应链策略等等,这些偏颇的认识,对T+3的管理实践有害无益。
T+3的实施,对美的来说,从一开始的伤筋动骨,到后来的强筋壮骨,再到如今的脱胎换骨。
T+3虽然没有改变美的的管理机制和文化基因,但却全面改造了全价值链的运营模式,形象一点说,T+3是美的重塑自我而练就的一套“易筋经”。
我作为曾经的美的内部人,又做了多年外部管理咨询,刚好具备了内外视角,接下来通过6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来一起深入了解美的T+3。
1、美的为什么要推T+3?
2、美的T+3到底是什么?
3、美的T+3的效果如何?
4、美的T+3,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5、美的T+3,过程中做了什么?
6、为什么美的能把T+3做成?
我们逐一来看。
—1—
美的为什么要推T+3?
美的推T+3,不是灵感乍现,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基于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判断。
海明威说过,“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美的正是因为意识到,如果自身再不主动从内打破的话,就会被市场从外部打破,沦为环境的食物。
旧时代结束,旧模式失效。
这是方洪波在2012年执掌美的之后,对中国家电制造业30多年发展后的判断。
这个基本的判断,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传统家电业的“1234”:1个无效、2个消失、3个变化、4个弊端。
● 1个无效
大规模制造、大规模压货、大规模分销,这种粗放单一的产销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效。
● 2个消失
规模优势,高速增长的规模优势消失了,以往国内市场和海外出口,每年30%以上的增长,持续了二、三十年,现在增长开始碰到了天花板,高速增长掩盖的问题就暴露无遗。
成本优势,以要素成本为主的低成本优势消失了,材料、人工、厂房、土地、设备等成本逐年上涨,包括很多隐性成本都开始上升,成本优势一去不复返。
正是随着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消失,传统的产销模式失效了。
● 3个变化
市场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
线上平台高速发展,冲击线下体系。
个性化消费模式不断涌现,多品种、小批量替代少品种、大批量。
● 4个弊端
原有优势消失,新的变化出现,传统产销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效率低下、库存高企、费用增加、渠道迟滞。
一直走在老路上,永远到不了新地方。
美的推动T+3,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革故鼎新,是主动告别旧时代、积极迎接新变化的自我革命。
—2—
美的T+3到底是什么?
一句话来概括,美的T+3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高效满足客户订单的一种模式。
“T”是周期的意思,美的将一款产品从客户下单到送达客户手中,分为4个周期:下单(T周期)、备料(T+1)、生产(T+2)、发货(T+3)。
4个周期,美的内部要求,做到每个周期3天完成,这样客户从下单到收货,只需12天。
当然,原来这个周期,一开始设想的时候,不是每个周期3天,而是7天,因为能做到每个周期7天就已经不错了。但是,站在客户角度思考的话,走完4个周期,那就要至少28天,也要将近1个月才能收到货,实在太久了。为了提升客户体验,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最终将每个周期定为3天。
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是小天鹅洗衣机事业部从2012年开始探索,经过近3年的实践,效果异常显著,然后从2015年底,美的在全集团进行了大力推广。
虽然美的集团内存在着,大小家电的产品差异、空调与洗衣机有明显的淡旺季差异等客观情况,但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T+3模式在所有事业部都成功复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T+3模式,我们由下至上,分别从产销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三个层次再来分析一下。
● 第一层次:T+3,是美的新产销模式
美的传统的产销模式,是层层分销、打款压货的模式,是推式的储备订单模式,是以产定销的模式。
而T+3模式,与之相反,是拉式的客户订单模式,是以销定产的模式。
T+3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产销模式,一句话概括,从以产定销,转向以销定产。
● 第二层次:T+3,是美的创新变革的业务模式
为了实现T+3,也就是要做到每个周期3天,美的在营销端、研发端、供应链端、生产端、物流端等多个业务环节,都进行了种种创新变革。
上图是从工厂到分销商的业务模式变化,箭头表示连接关系变化,形状大小表示重要度变化。
我再举几个例子,有些在上图中是没有体现的。
如营销端,从原来的销售分部对经销商,转变为总部直对经销商,从原来的销售政策各异,到一盘货的通盘统筹。
研发端,从被动接受产品开发任务,转变为平台整合、精简SKU、推动CDOC等多种源头管理。
供应链端,原来多物料、长周期、高库存,转变为物料细化管理、差异化供货等方式。
生产端,原来按产品类型汇总排单生产,转变为按客户订单、小批次、多批量生产。
物流端,从代理商的多地多仓库方式,转变为下线直发、协同仓库存共享等方式。
具体的做法,我在后面还会细说。
总之,美的T+3通过产销双向倒逼,创新变革了业务模式。
● 第三层次:T+3,是美的构建的全价值链协同的商业模式
T+3在推动美的业务模式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美的全价值链协同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有很多高大上的定义,我还是习惯用最直白的说法,就是企业怎么赚钱的。
美的原来的赚钱方式,是通过不断放大的规模效应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低要素成本,也就是将前面提到的家电制造业的两大优势,发挥到极致。当然,这钱赚得也不容易。
T+3,则是通过效率驱动,重新构建新成本优势。
说白了,不是通过地区转移或成本转嫁,而是要通过效率赚钱。
按照方洪波的说法,“美的转型升级,选了一条最难的路。”
T+3实现的效率驱动,是全价值链的卓越运营效率,不仅包含美的自身,还将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经销商,全都纳进来,整体协同推广,供应商也逐步实施T+3,代理商转型成为运营商。
T+3最终构建的,是美的全价值链协同的新商业模式。
从以上三种层次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了解,美的T+3不是自我标榜的理论,也不是常规意义的方法论,而是对自身的一种高标准严要求,是一种从客户角度出发、倒逼能力提升、全价值链效率驱动的模式。
只有理解了这种模式,里面的一些具体方法才会行之有效。
—3—
美的T+3的效果如何?
美的T+3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主要体现在经营结果、能力提升、思维改变三个方面。
● 经营结果
(数据来自年 ,变革前数据均为2012年数据。变革后数据,小天鹅为2015年数据,美的集团为2020年数据,因美的集团2015年底才开始推广T+3,所以不取2015年数据。)
从上图中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率先实施T+3的小天鹅洗衣机事业部,还是推广后的美的集团,不论是仓储面积、市占率、周转率,还是净利率、现金流,都有大幅的改善。
实际上,还有很多经营数据也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呆滞库存的下降、当天作业完成率的提升、产品平台的精简、下线直发数量的增加等等,因为美的集团作为上市公司未披露这些数据,我这里也不便公布。但想说明的一点就是,T+3对美的经营结果的改善是全方位的。
● 能力提升
我们常听说打造敏捷型组织,而T+3是美的打造的敏捷型价值链。
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T+3的实施,大幅提升了美的价值链的整体快速反应能力。
满足订单,不再依靠高库存,而是凭借快能力。
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越来越快速多变,T+3模式使得美的具备了以变制变、以快打快的能力。
● 思维改变
以用户为中心,客户导向。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传统的以产定销模式,就是在嘴上喊着“客户导向”,实际做着以企业为中心的动作。
知行不合一,就是思维没改变。
推动T+3的过程,就是以行为改变,带动思维改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从内到外、从上到下才发现,“客户导向”以前只是停留在头脑里,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底层的思维模式还是老的、旧的、原有的。
T+3通过实际的行为改变,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订单为指令,不断冲击固有思维,逼着抛弃思维惯性。
T+3带来的最大收益,不是前面提到的经营结果和能力提升,而是全价值链的思维改变,因为它持续影响着未来的运营模式。
—4—
美的T+3,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美的推行T+3,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突出表现为5大挑战,可以说是要“过五关”。
1. 短期内业绩下降,带来的经营压力
原来通过备货压货,可以将经销商的仓库提前塞满,大家为了完成业绩指标,不论是否是用户所需,哪怕打折促销也要把产品卖出去。
转变为T+3模式后,在不能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市场预测较差、后端反应能力还未提升的一段时期内(而且这个转型期还不短,会以年为单位),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销售业绩下滑,能否忍得阵痛,顶住这种经营压力,是推行T+3面临的第一关。
很多企业在面临T+3的第一关时,就已经打了退堂鼓、败下阵来,难怪方洪波会说“美的T+3模式,竞争对手最少三年都不一定能学会,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
2. 内部团队的本能质疑与工作惯性
二、三十年层层分销、打款压货的做法,已经形成了内部团队根深蒂固的本能和惯性,T+3要颠覆原来的做法,内部团队嘴上不说,但在心理本能上就会质疑,哪怕在推行过程中,仍然不断面临原来工作惯性的冲击。
自己人,成为了第二关。
3. 外部合作伙伴的不适应与反弹
外部合作伙伴,主要是供应商和代理商。
面对供应商,不管怎么说,美的还是甲方,供应商的配合力度自然会高一些。
但是,在面对代理商时,代理商要转型成为运营商,这就从起初的不适应,演变到后来的极力反弹,这一步能否迈得出去,实在是难上加难的第三关。
4. 产品的取舍与重塑
T+3模式的推行,可以说是对产品重新进行了拷问和定义,老产品到底怎么做取舍,新产品如何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由此带来的产品端的变革重塑,也是前所未有的。
美的研发后来采取的CDOC方法论,是与T+3模式的倒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后话了。
总之,产品是绕不过去的第四关。
5. 柔性生产能力的差距
前面我们提到的三个“大规模”:大规模制造、大规模压货、大规模分销。
这其中第一个“大规模”,就是大规模制造。每个工厂、每条生产线,在骨子里都恨不能一天到晚只做一款产品,不换线、不转产,这就是单品种的大规模制造思想。
但是T+3模式,倒逼回来的做法,恰恰是彻底打破了原来的大规模制造幻想,要求工厂敏捷反应、柔性生产, 这中间的能力差距,是实打实的第五关。
要想过五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