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刘海星
和他的铁匠铺
打铁作为一门古老的手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在陇南文县贾昌的一个铁匠铺内,老铁匠刘海星却用自己的行动和执着诠释着这个古老的职业。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打铁已经很少见了。
铁匠铺起源于古代,也称”铁匠炉”。所谓”铺”,只是一间破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即烘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
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铁匠师傅再将烧红的铁器移到大铁墩上(方言称’砧子’)。
铁匠师傅左手握铁钳翻动铁料,先用电锤锻打后再用小锤修改关键位置,使一块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
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老刘的铁匠铺不大,大概只有30平米。50岁的老铁匠刘海星却用自己的行动和执着诠释着这个古老的职业。
刘海星干打铁这一行已经三十几年了。打铁手艺是他小时跟父辈学的,没想到这门手艺后来竟成了他的饭碗。
打铁既是一件体力活也是一件技术活。铁钎在火炉里被烧得通红后,老刘用铁钳子熟练地把它从火炉里拽出来,然后放到铁砧上用铁锤不断地锤打。
很多人不愿意学习打铁,最主要是因为打铁的工作太脏,而且时常会被烫伤。
刘师傅介绍:”刚学习打铁时,火星经常溅到手上,一不小心铁锤就会被直接扔到地上,正打的这个铁器也就废了。都说要趁热打铁,就是这个道理。每天干完活,帽子和衣服上总是会有被火星烧出的大大小小的窟窿。”
刘海星因为常年从事打铁的工作,双手比起其他人的手要粗糙不少。
如今,纯手工的铁制品工艺渐渐地被机械化所取代,打铁匠这一职业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以前文县还有其他几家铁匠铺,现在像他这样传统的铁匠铺也不多了。
时代变迁,年过五旬的他仍不愿放弃守了一辈子的行当,只因那份坚持。现在,他的订货主要来自在广元、九寨、汉中和文县周边农村,都是主动找上门来的。
打铁这个传承千年的古老行当逐渐被城市人遗忘,刘海星不免担心起这门古老手艺的传承。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他的几个徒弟有的改行做了其他。“不管怎样我都要把铁匠铺开下去,站好‘铁匠’的最后一班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