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年时间让驼峰设备大变样

74组道岔、28公里线路和一支25个人的队伍聚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苏家屯线路车间驼峰工区的职工们用3年给出答案。

苏家屯驼峰场由于历史和地形原因,建线时采用6号道岔铺设。在驼峰大量解体、车辆频繁制动的作用下,加剧了轨件损耗,设备病害频出,基础薄弱,给行车安全留下巨大隐患。

2016年,鞍山工务段生产力布局调整,苏家屯上行、下行两个线路车间整合为苏家屯线路车间,并成立了驼峰工区。负责上行驼峰43组道岔15km线路和下行驼峰31组道岔13km线路的日常检查、维修。专门设置一个班组,比照正线标准管理驼峰设备,保证每日设备检查与维修作业有机结合,通过强基达标实现驼峰场运输安全。

佟德强由于业务精悍,班组管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被任命为驼峰工区工长。他一上任,就带着工区24名弟兄把整个驼峰场前前后后摸了好几遍。曲线超高、导曲线半径超限、道岔整组爬行……设备问题比比皆是,又多又严重。

怎么办?先把危急行车安全的问题处理掉。

在段和车间的帮助指导下,驼峰工区25个人齐心合力对设备进行彻底整治。

2016到2018年三年时间,让74组道岔旧貌换新颜。合理设置岔间曲线超高,消除了短曲线理论三角坑;对道岔及前后线路进行全长度捣固,确保了岔枕整体平顺性;在尖轨跟端增设顶铁,防止尖轨动态横移产生假轨距。

为预防驼峰咽喉部位的尖轨因疲劳折断,工区每3-4个月对尖轨全部更换一次,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隐患。新《技规》出台后,驼峰场60条1.8km曲线轨距全部超限。工区卯力干了一个月,迅速将曲线轨距加宽值调整达标。

啃掉了大骨头,驼峰设备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工区又把精力转移到设备基础整治上。比照正线整治标准,按图更换道岔非标轨件、方正岔枕、恢复道岔框架结构、道岔无缝化、清筛道床处理翻浆冒泥……每天工作量特别大,上下行天窗都安排的非常满档。随着设备质量越来越好,活也越干越少,驼峰工区顺利渡过了最艰苦地开拓期。

驼峰场的安全管住了,佟德强才长出一口气。工长是领头人,这个安全压力有多大,他最清楚。之后,他把一个在心里酝酿了很久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除咽喉区域外,驼峰场650、654号道岔尖轨侧磨也非常严重,两三个月就要进行更换。佟德强有心改变现状。他结合现场实际,设计了一套调整方案。通过调整道岔岔前曲线和基本轨弯折点,将道岔整体拨移,恢复岔位,再对道岔进行全面整修。15个维修天窗后,尖轨更换周期延长到一年多,大量劳力和成本被节省下来。

工区全力以赴提升设备质量,班长张庆汇更是带头学、带头干,为驼峰设备改善付出了巨大努力。他把作业安排的饱满,标准一点不差。作业后他一处一处回检,不达标就重新整治。

2018年冬,为了延长驼峰6号道岔轨件使用寿命,工区接到了将重点道岔接头胶结的指示。张庆汇没接触过胶结作业,在段培训后,他迅速掌握了胶结技能。回到工区,他带动职工一起学,做到人人会,全员上手,迅速将工作落实下去。

他还带领青工王平、郭靖、杨超代表车间参加段学技练功技规“一口清”比赛,获得团体第二名,杨超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

众人拾柴火焰高,驼峰场设备质量显著提升,工区合力宛如盘绳。

耿仁德50多岁了,他身上充分展现中国老一代人吃苦耐劳、爱操心管事的性格。改道作业,需要他用压机抬起钢轨,待作业组改道完成后将钢轨复原,再尾随行进到下一处地点。他跟在作业组后面,边走边检查线路。遇到遗漏的线路病害,便提醒工长或者自行处理。车间工具库每日都要有工具进出,却能始终保持整齐不乱。像耿仁德这样,进出库后主动上手收拾整理的老大哥,工区还有好几个。

46岁的胡加宏很能干。抬水泥枕这种重活,他总是抢着干。青工王平、郭靖看在眼里,也忽略了自己瘦弱的体质“勇挑重担”。张涛是巡道员,每日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他的巡道记录很详实,给驼峰设备养护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巡道途中,他就忘了自己有腰脱的毛病,频繁的猫着腰对线路小修小补。

苏家屯驼峰场是东北最大的列车编组场,车辆编组溜放频繁。常会因列车到达及解体编组情况发生变化而延迟天窗封锁时间。很多时候,职工们7点多出来,下午2点多才吃上午饭。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还不能正点吃饭,这些他们都不甚在意。驼峰工区的这25人,对设备标本兼治,对工作无私奉献,做到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驼峰工区的职工团结一心,勇于进取,成立至今,消除了D类以上行车事故。安全周期达到4年9个月。道岔故障明显减少,设备多次受检并获得认可。工区先辈带后辈,用榜样的力量感染鼓舞每一个人,攻坚克难,追梦前行。(骆姝颖 殷成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1月 12日
下一篇 2019年 1月 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