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达牵引,每天可行15至20英里。这种大炮不用软胎,而是在轮子上装上当时被人们敬畏地称之为“铁脚”的履带。到达炮位后,首先安置好可搬动的钢铸底座,用螺栓把炮架紧固在底座上,然后架上炮身。整个操作过程需时40分钟。拆卸过程能以同样速度完成,这样就能保证不致被敌人缴获。它能向左右作60度旋转,射程7英里。和420毫米口径的大炮一样,它能发射装有延发引信的穿甲炮弹,让炮弹在穿入目标内部后爆炸。8月战争爆发时,德国有几门奥地利的305毫米大炮,是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在德国人自己的同类型火炮能够使用前借给他们的。这时候,克虏伯已生产了五门420毫米口径铁路大炮和两门公路大炮。但这些大炮在运输方面仍需改进。8月2日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把这些大炮准备就绪。人侵比利时开始后,克虏伯拼命加紧生产,夜以继日,装配炮身、炮架、马达、设备,配备应急的马队、机修工卡车司机以及在出发前必须进行一次最后训练的炮兵人员等。毛奇仍然希望不必动用这些大炮而能顺利通过。可是,如果比利时人执迷不悟,真的不惜一战,德国人指望一举攻克这些堡垒。有关这次进攻的一切细节都经周密考虑,由总参谋部的一名军官一他是施利芬的最忠诚的门徒一负责研究行动计划。对工作不嫌其多和花岗石一般的性格,帮助这位埃里克·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上尉克服了姓氏不属名门望族的缺陷,在1895年,也就是他三十岁那年,成为总参谋部的一员,赢得了人所渴望的带红色条纹的军服。粗壮的身躯,淡黄色小胡子下面有着一张叫人看上去很不舒服的唇角下垂的嘴巴,圆圆的双下巴,加上颈背上隆起的那块埃默森称之为兽印记的横肉,这一切都突出地表明鲁登道夫属于与施利芬那种贵族风度完全相反的体形。尽管如此,鲁登道夫却刻意仿效施利芬的那种不苟言笑、隐而不露的性格。这样一个存心要落落寡合、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物,尽管不出两年,他对德国人民和他们的命运所行使的权力如此之大,是腓特烈大帝以来没人赶的上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