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70载风雨兼程,这条跨越巴山蜀水的“新中国第一路”,如同岿然不动的丰碑,镌刻下时代风云。在新中国刚刚起步的困难时期,这样的“中国制造”是如何诞生的?从一条铁路到现在成渝间的“三线并生”,再到联结世界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成渝铁路又是如何不断演化,蜕变的?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神鸟知讯即日起推出《从“成渝”看见“成渝”》系列 道,还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示成渝“双城”社会经济发展的壮美图景,见证成渝沿线的历史变迁;聚焦展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和未来,深情记录伟大时代。第四篇通过一组数字,回望成渝铁路修建中“中国制造”的高光时刻。
01
85磅
新中国第一条钢轨
烘钢炉的闸门打开了,工人们紧张地从一片火海中拖出500公斤重的钢坯,借着活动地辊的推送,轧钢机敏捷地捉住钢坯,送入档口,钢坯冒着火焰直射过去,接着又从第二个眼口中钻了回来。
当钢坯从最后的眼口中吐出来的时候,已是十多米长呈T形的火红钢轨了。热锯机呼呼作响,火星直冒地把它两头切平,再送入冷却场中,现出了青黑的钢铁本色。
“第一根钢轨做出来了!”现场响起兴奋的欢呼声。
新中国第一根钢轨——85磅/码重轨轧制生产现场(图源:大渡口区博物馆)
这是1950年5月10日,重钢(重庆解放前为第二十九兵工厂,后更名为西南工业部第一零一厂)钢轨场轧制钢轨的现场。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根标准85磅重轨从精轧机下奔腾而出,从此结束了中国人修铁路必须从国外购买钢轨的历史。(注:磅,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磅约合454克,85磅约合38.6公斤)
遗憾的是,这种传承于汉阳铁厂的英制钢轨在世界上已经属于落后淘汰产品,这就意味着建设中的成渝铁路急需研制和更换新轨。
02
8000匹
如何让一堆“废铁”支棱起来?
重庆工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个长10米、高2米、重250吨的大家伙。1905年,它由英国谢菲尔德市梯赛特戴维兄弟公司制造,名叫8000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以下简称“蒸汽机”)。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工业遗产之一,在中国工业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世界现仅存两台,一台存放在英国,另一台存放在重庆工业博物馆。(注:家用汽车的马力一般在100-150匹之间,这台蒸汽机约等于80—53台家用汽车的马力。)
这台8000匹马力蒸汽机原本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购进,是中国轧钢工业第一台大型轨梁轧机原动机。抗日战争爆发,蒸汽机随钢迁会一同逆江而上,西迁重庆。
据当时的老员工回忆,“8000匹马力蒸汽机运到重庆大渡口时只有汽缸、底座等几件破损零件。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锈蚀严重,并有部分埋在了泥沙中,苏联专家看后直摇头。刘柏罗以在延安时制造过小蒸汽机的经验,坚信这堆8000匹马力蒸汽机的‘废铁’可以肩负历史重任。”
事实上,当时的钢铁厂已经进入38公斤重轨研制的关键阶段,厂里原有的6400匹马力蒸汽机无法提供充足动力,刘柏罗十分清楚,这一堆“废铁”务必得立刻运转起来。
1951年2月4日,刘柏罗的主张获得实施,修复安装8000匹马力蒸汽机的工作正式启动。厂里一边组织人手到位于武汉的原汉阳兵工厂旧址寻找遗留的配品配件,一边派人在闲置机器周围寻找散落的部件,并擦拭翻新这些部件。
大家忙得热火朝天,每找到一个部件,对全体职工都是一次有力的鼓舞。与此同时,技术人员也忙着对部件定名登记,多方寻找图纸和参考资料,绘制蓝图,并经常到现场指导蒸汽机的安装。
抢修8000匹马力蒸汽机 图据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当时正值酷暑季节,许多老工人、技术人员自发在长江边搭起大竹棚,吃住在工地,夜以继日修复机器。1951年12月9日,8000匹马力蒸汽机终于安装完成并试车成功。曾到现场查看,认为修复蒸汽机的可能性为零的苏联专家组,发来长达1000多字的贺电。
克服重重困难,1951年,新型钢轨,即38公斤/米钢轨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包括鱼尾板、垫板、螺栓等配件全部需要重新设计研制。这项工作由重钢工程技术人员潘继庆、马修文、邹承祖等承担。在前5次试轧均告失败的情况下,技术人员进行修改样板等尝试,终于试轧成功,这种新型钢轨被称为“中华38公斤钢轨”。试轧出的成品表面光整、圆弧显著,完全克服了85磅/码钢轨一直无法避免的上翘缺点。
1952年7月1日《钢铁 》头版刊登“一零一厂胜利完成钢轨及配件任务”(图源:大渡口区博物馆)
03
1000℃
“伤一点是小事,做坏一根钢轨是大事”
“中华38公斤钢轨”与垫板研制成功后,被陆续用于成渝铁路建设,并对已铺设近百公里的旧式钢轨进行了替换。
为顺利完成生产任务,一次,钢轧场的程和龙小组为了把重达1000多公斤,并且温度高达1000℃的红钢抢救出来,不少工人的手、脚都被烫伤了,组长程和龙要他们去休息,他们却说:“伤一点是小事,做坏一根钢轨是大事。”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钢轧场一班一天轧制137根钢轨,创历史新高,机工场9天时间创造了6次新纪录,车槽组将车一对1—3号轧辊的时间由10天缩短为6天……
1952年6月13日,成渝铁路全线都铺上了一零一厂生产的中华38公斤/米钢轨,每根枕木上都安装上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垫板,比用85磅英式钢轨修建成渝铁路节约了7000吨钢轨。
1952年7月1日,505公里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在老百姓习惯喊“洋火”“洋油”“洋布”的日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铁路,代表了“中国制造”闪耀的一次集中亮相。
△1952年7月1日,贺龙在成都为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剪彩
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
成渝铁路通车后不久,钢铁、技术、人才顺着铁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进入西南的险峻山间,实现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布局大调整。
紧挨着铁路,原本寂寥的成都东郊一下子热腾了起来。成都人从未见过的大型机械一台一台地运往这里,来自天南地北操着不同口音的技术人员举家搬迁,在成都东郊安营扎寨。
成渝铁路王二溪大桥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石拱桥建造技术,成为国内少有的铁路石拱桥。图源新华社
“一五计划”“二五计划” 三线建设、电子、航空、机械等代表当时我国高端产业的企业在成都扎根。上个世纪90年代,成都东郊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属大中型企业。与此同时,成都刃具厂、资阳机车车辆厂、四川汽车制造厂、重庆钢铁厂、重庆热电厂和西南铝加工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在铁路沿线兴起,逐渐形成了以国防工业、电子、机械、建筑材料为主的成都工业区,以冶金、机械、化工、轻纺为主的重庆综合工业区,以制糖、轻纺为主的内江轻工业区。成渝地区成为了西南最大的商品生产基地和经济区域。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的背景下,“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故事还将继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