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傲然的兰理工“红柳精神”

边坡工程灾害防控技术、核燃料闭式循环产业链配套关键工艺与装备、上天下海“杀手锏”武器装备关键零部件的专用表面改性材料和工艺、新型液压传动和流体静压蓄能风力发电机组……一项项惊为天人的科研成果的问世与“试车”,是对一代代兰理工人辛勤付出的回 ,不是名与利,而是科研带给地方、带给国家实实在在的利惠,也是为兰州理工大学即将到来的百年校庆交出的满意答卷。

先立地后顶天,科技活动接“地气”

走进兰州理工大学,一幢崭新的大楼与这座建校百年的校园里的其他建筑的古朴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而正是它,成就了兰理工科技创新的里程碑。这便是2013年获批的“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所在。核燃料闭式循环产业链配套特种焊接与修复技术、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反向挤压关键技术、针对深海武器装备关键部件的表面改性专用材料和工艺等一系列尖端科研成果就诞生在这里。

石玗介绍,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以核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将逐步输出中西亚等沿线国家和地区,如果核燃料闭式循环产业链彻底打通并且能够在2030年前获得“一带一路”沿线乏燃料处理20%的市场份额,将直接产生近一万亿产值和500万人左右的就业机会,甘肃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产业优势,对于甘肃来说,培育万亿产业并非易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此外,该实验室还在铝合金反向挤压技术、钛合金表面强化处理等其它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还为某系列深海武器装备平台某型关键零部件开发了专用表面强化材料和工艺。

和重点实验室一样,服务于地方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的还有董建华教授团队所研发的边坡工程灾害防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对我国西北地区在地震、降雨、冻融和岩土体流变诱发的滑坡灾害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各致灾因子作用下边坡的失稳机理,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智能锚固防控技术。“有些诱发因素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那么我们就给锚杆装上‘风扇’。”董建华风趣地说,像小孩子帽子上的小风扇一样,给锚杆装上风扇,利用温控技术,当温度达到一定的界点,就会自动触发风扇,起到降温作用。

今年,兰州地铁正式开通,而在地铁建设过程中,亦随处可见兰理工人的身影。由于地铁“两穿黄河”、沿线地质错综复杂,从地铁修建初的风险论证开始,该校朱彦鹏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就参与其中,先后解决了“兰州特殊红砂岩地层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等全国乃至世界级难题,填补了一项项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为兰州地铁的开通作出了突出贡献。

平台优化打造创新洼地 百年高校交出“喜人答卷”

2015年,兰州理工大学成为国防科工局与各省政府共建二十五所地方高校之一,2017年,甘肃省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兰州理工大学合作签约……“科研平台是学校汇聚高端人才、催生标志性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服务国家社会的重要基地,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冀宏介绍,目前,学校有科研平台120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平台47个。创新洼地构筑,人才持续引进,为该校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服务地方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近五年,该校为甘肃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技术攻关项目1500余项,得到企业经费支持3.2亿多元。2015年以1.15亿元科研进款成功入围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亿元榜,2018年科技进款达到1.53亿元,其中来自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由2011年的47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500万元,占学校科研总经费的50%。其中,与甘肃银光公司组建“特种化工新材料中心”联合开发的2项专利技术已成功实现产业化,为公司年增加产值6.5亿元。与白银公司组建“有色金属新材料中心”,联合开发成功铅锌冶炼烟气污酸废水提汞中试技术,正在实施产业化。

该校还在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积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俄科技合作平台等科研平台,加强与俄罗斯、德国、丹麦、西班牙、瑞典等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十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国际科技重大合作项目16项。

红柳,是盐碱荒漠区不起眼的一株植物,无畏风寒,无畏寂寞,无限伸展,绽放红色的蓓蕾,释放绿色的希望。而根植于这片土地100年的兰州理工大学,同样打造出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内涵的红柳精神,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理工人火红的理念与不屈的信念。(杜 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9年 9月 11日
下一篇 2019年 9月 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