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番禺沙路炮台 明年将建成遗址公园

沙路炮台遗留的炮弹

被炸塌的6号炮台库洞

沙路炮台5号炮台全貌

系长洲要塞防守要点

沙路炮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沙亭村,遗址本体范围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其北与黄埔长洲岛隔江相望,是长洲要塞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沙路炮台是清光绪十年(1884)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为巩固海防,在扼守狮子洋进入省河要冲的长洲岛及两岸奏准修建长洲要塞五所炮台其中之一;采用三合土或英国进口的水泥(红毛泥)石子建成;1884年新建时“计九座,置洋炮九尊”。

据悉,沙路炮台自修造以来一直有驻兵,中法战争后撤军。1889年由总兵李先义所部广胜军一营驻守。民国时期,黄埔军校曾安排一部分学生在此学习与驻扎,并用水泥对炮池表面和掩体进行维修,现仍可见维修痕迹。据沙路村村民介绍,抗日战争前炮台还有驻兵,但人数不多。日军占领广州后,将炮台摧毁。

2008年12月,沙路炮台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因长期缺乏保护等原因,沙路炮台部分损毁严重。广州市文广新局批示,要对该炮台开展维修及复原工程。

遗址共发现九座炮台

今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沙路炮台开展了考古工作。经近5个月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清理,考古人员确认,沙路炮台主要由位于化龙镇沙亭村北侧的马腰岗和兵岗上的九座炮台和其他相关设施组成。考古工作人员饶晨介绍,“因为它具有密集的排水网和独立的交通补给网,所以把它列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较复杂的防御体系”。

其中,兵岗发现炮台3座,除已复原的1、2号炮台外,其南侧发现另有一处炮台,即3号炮台。马腰岗位于兵岗东侧,目前发现分布有六座炮台和两处建筑遗迹。考古项目负责人陈馨介绍,这六座炮台的炮池保存基本完好,炮口、池壁、轨道等结构形制清晰可见,掩体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倒塌不见原貌。两处建筑遗迹均损毁严重,清理后可见基址和沟槽,可据此判断建筑的范围和基本结构。其中一处推测为当时的指挥所,另一处推测为存放弹药的火药库。各炮台和建筑之间皆有通道相连,由此可了解当时沙路炮台各工事点均可互通,方便补给。

遗址公园将对外开放

炮台有密集排水设施

此次考古工作中另一重要发现是沙路炮台密集的排水设施。考古工作人员饶晨介绍,各炮台均配备有明渠、暗渠,道路两侧有排水沟槽,“可见,为配合岭南多雨气候,炮台的设计有其科学性。”

遗憾的是,沙路炮台无一尊大炮残留,但在考古清理过程中发现了相关遗物。如铁制筒状器物推测应为炮座部件;铜制螺丝螺帽若干,推测为炮的零部件;还有大量的工具如扳手等,皆应与炮的安装、维护与使用相关。此外,还发现了两枚炮弹,尺寸与其近旁六号炮台炮池壁上的炮弹龛大小正相吻合。

沙路炮台作为珠江据险扼要,是广州近代城市防御的一道重要防线,占据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对于研究广州城防乃至珠江江防、珠江口海防都有重要意义。考古人员表示,掌握沙路炮台文物本体及内涵,开展全面的考古工作不仅为沙路炮台的复原提供客观依据,也对沙路炮台及长洲要塞的研究、保护与展示利用产生深远影响,为今后炮台的修缮、保护与建设沙路炮台遗址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曾昭明透露:“我们争取明年将炮台遗址清理复原出来,建成一个遗址公园,向民众开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16年 8月 2日
下一篇 2016年 8月 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