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

隋唐,华夏盛世,最具生机活力的时代,高邮也因大运河走进新时代!

公元581年,一个伟大的皇帝隋文帝杨坚出现了,他建立了隋朝,后又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今长安古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隋唐大运河的开始。

公元587年,隋文帝为伐南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隋书》卷一《高祖纪》上)山阳渎,就是今天的三阳河(高邮人方言中几乎都是平舌音),位于高邮东部,从淮安到宝应,进入高邮的临泽,向南经三垛,再向南,就是汉留,向南到江都的樊川,再向南就是长江了,现在高邮人知道三阳河的来历了。实际上,三阳河是古邗沟的一部分,仅需简单疏通就行了。

真正让邗沟脱胎换骨的,还是隋炀帝杨广!

看中国东部的地形图可知,黄河以南地区基本上是广袤无垠的江淮平原(只在淮北、徐州和宿州零星分布低矮的山丘),在公元1194年之前,黄河北流,黄河以南地区河道稳定,河水平静,两岸是发达的农业区。古汴河从洛阳经开封,到商丘,再到安徽境内经淮北到宿州,再向东汇入古淮河中。隋炀帝在这一段基本上是利用了原有的古河道,关键的工程在淮河与长江连接的这一段。

再看江苏省地图就知道,古邗沟绕道高邮东部,向东北进入古射阳湖,再绕过淮安的山阳湾,才能到达淮阴古城,这相当于兜了一个大圈子。在船运时代,耗费的时间长,而且途径古渌洋湖、古射阳湖,湖面宽广,时常有狂风恶浪,严重威胁行船的安全。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资治通鉴》卷180)隋炀帝所开的“邗沟”当然不是邗沟故道,而是从高邮城西开辟的一条崭新河道,是一条水上高速,这将改变中国以后1400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运河的关键工程在高邮的“三阿之地”。“阿(ē)者,大丘或曲隅也”。三阿,实际上是古黄河,古淮河冲积而形成的古沙洲,(可参考《古湖明珠》部分),位于今天的高邮湖区,包括今金湖以南,闵桥、塔集一线以西区域。公元1194年之前,这一地区还是陵谷毗连、湖溪曲串,墩塘,岗坂,岗头等代表性特色地貌,高邮湖只是到明清时期才形成的,以后还要详细描述。这一地区是唐尧的发祥地,先秦两汉时期就得到开发,是秦邮亭管辖的区域,当年已经是繁华富庶的地区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频频发生战事,三阿渐渐迷失在荒烟野草之中。

镇国寺塔,也许是高邮城区最古的唐代建筑,现今只能从镇国寺塔推测高邮的地形地貌。镇国寺现在是一座孤岛,在1410年之前可不是这个样子,是与高邮湖地区是连在一体的,是宜居的陆地。今天运河水位正常是4米左右,塔基低于运河水面,常有水侵入,说明隋唐时期高邮湖地区陆地海拔4米不到,三阿之地可能要高些,在高邮湖西北金湖南部还有低丘分布,海拔不到五米。湖西地区现在正搞一个国家级大工程,从取土剖面看,有黄土,也有烂泥土,最深达十几米,也说明了高邮地区是古湖沙洲地貌。

秦邮亭也许还沉睡湖底,而传说中的泗州城已经被人发现,在今盱眙城西,洪泽湖畔,淮河之滨。泗州城已完全被埋在淤泥地下,从现代考古可知,隋唐时期,该地区海拔也不到4米。淮河是独流入海,这一时期,淮河河道深阔,水流通畅,受海潮顶托,潮流可上溯到今洪泽湖区一带,可以知道淮河正常水位低于2米。当时,高邮南面有古渌洋湖、古邵伯湖分布,所以说新开的隋唐大运河关键工程就在高邮这一段。

公元605年,隋炀帝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凿的这条新的水道,就位于高邮城的西部,从三阿地区穿过,在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作业,完全依靠人力挖掘,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这条运河从今天的金湖县东部开挖,向南进入三阿地区,挖开沙洲,开凿“渠道”,“渠(宋代以后才有运河之说,以前一般称为沟或渠)广四十步”,在渠水两岸栽植柳树,大堤上修筑御道。杨柳隋堤,河流曲折,湖塘星罗棋布,沙洲如明珠般散布,富有灵气,最具活力,这是怎样的一种风景啊!

这当中就有一块陆地,成为后来古高邮城的起点,现代高邮的发祥地。

隋唐大运河,全长4000多里的,成为中国东西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以东都以洛阳为中心,串联起南北两个系统,促进中国东西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高邮古城也因隋唐大运河开始出现在历史长河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2021年 7月 2日
下一篇 2021年 7月 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