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百年桥墩遗迹被新桥覆盖
2017年6月,铁路文化学者王嵬的新书《我的京张铁路》出版。此书详细记录下京张铁路的历史变迁。新书出版一年有余,书中一些图片却陆续成为历史建筑的“遗照”。
2017年8月,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南沙河大桥、北沙河大桥先后被拆除,两座大桥由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设计监造,历史超过百年,但并非官方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
近日,京张铁路鸡鸣山支线的两座百年桥墩灰飞烟灭,原址建起一座新的公路桥。说起鸡鸣山,京、冀两地民众可能并不陌生,建于明代的鸡鸣驿座落在鸡鸣山下。但鲜为人知的是,1909年4月2日,京张铁路正线铺轨至鸡鸣山下,并在附近设下花园车站。为获取鸡鸣山的煤炭,詹天佑在此建造鸡鸣山支线。
历史:“短命支线”仅存活26年
公开资料显示,在京张铁路动工以前,鸡鸣山一带已有当地人开采煤矿。詹天佑在勘测京张铁路时,得知鸡鸣山产煤,而蒸汽机车的主要燃料就是煤,所以在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同时,鸡鸣山煤矿支线也随之完工。
王嵬介绍,京张铁路最初有3条支线,分别是:连接关内外铁路的丰柳支线(丰台~柳村);京门支线(西直门~门头沟);鸡鸣山支线(下花园~鸡鸣山煤矿)。后两支的主要功能就是输送煤炭。
鸡鸣山支线,连接下花园车站与鸡鸣山煤矿,全长3公里许。矿井海拔比下花园车站高出百余米,对于铁路来说坡度过陡,因此支线分为两段:一段为准轨线路,长2.225公里,接近矿井的一段坡度最大,改为双线窄轨铁路,长0.792公里。
京张铁路通车后,鸡鸣山煤矿由京张铁路局经营,1912~1916年间,年产量由2万吨增至4万余吨,均通过鸡鸣山支线运至下花园车站。但好景不长,二十世纪30年代,因煤矿质地不佳而停止开采,鸡鸣山支线也于1935年被拆除,仅仅存活了26年。
盛极一时的鸡鸣山煤矿,画面中可见双线窄轨铁路(老照片由王嵬提供)
探访:老桥墩被拆时已矗立108年
“荒废时间是运营时间的3倍。”这是王嵬对鸡鸣山支线的评价。随着城市扩张建设,这条短命支线已经很难寻觅。但在2015年的考察中,王嵬还是发现了其历史踪迹。
鸡鸣山支线窄轨段,曾有一座“木、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中称之为橛号1号桥。此桥全长36.5米,跨越油黄沟(当地人今称邓槽沟),设有3孔,中间两座桥墩为洋灰混合土筑成,上架木制梁柱。但随着鸡鸣山支线荒废,桥上1935年便不再走煤车,上世纪60年代,因河道、农田改造等原因,木制梁柱被拆除。可能是因为太过坚固,两座水泥桥墩幸存下来。
王嵬2015年拍摄的图片显示,其中一座桥墩被老百姓当作民房的地基,可见其坚固让人信赖。2017年3月,王嵬回访时两座桥墩依然完好。而近日他再次回访时,现场建起一座新的公路桥,名为凤栖桥,是一座仿古的现代桥梁。
现场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凤栖桥去年就已完成打桩,他们今年5月进驻开始建桥,桥墩遗迹已无存。据周围百姓证实,两座老桥墩是在去年被拆除。
此时,曾经盛极一时的鸡鸣山煤矿,只剩下一口深邃的矿井,井口被干柴掩盖。
被毁桥梁的结构图(王嵬提供)
调查:京张铁路遗存因“无身份”逐年减少
2018年1月27日,中国科协发布《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京张铁路作为线性工业文化遗产入选。
据盘点,由于没有文物身份,京张铁路历史建筑逐年减少:2003年,京门支线门头沟老站房被拆;2006年,西直门机务折返段站老水塔被拆;2009年,下花园机车房被拆;2014年,狼山站老站房被拆;2017年,清河站附属建筑、南沙河大桥、北沙河大桥、鸡鸣山支线窄轨段1号桥被拆;同年,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关沟段内的臭泥坑23号桥疑似被埋……
为了抢救京张铁路文物,王嵬曾就清河车站老站房、昌平车站老站房、下花园站水塔向京、冀两地文物部门递交《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表》。虽然均获得官方的文物认定,但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
解读:桥墩遗迹是重要历史地标
中国铁道文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金万智,2017年曾登上鸡鸣山,俯瞰山下的鸡鸣山煤矿。为从鸡鸣山煤矿取煤,詹天佑修了一条很短的铁路,但运营时间不长,有一些残留的痕迹。
金万智认为,残存的桥墩、路基、道钉、矿井都是100多年的历史实物。仅以桥墩为例,见证了京张铁路建成之初的格局,是典型的地标性建筑。100多年前的水泥材料、耐受力如何?对于建筑材料学来说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但由于这些老建筑没有文物身份,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和京张铁路的关系,因而轻易被拆除。
2017年,京张铁路南沙河、北沙河大桥被拆,金万智曾多次呼吁相关部门抢救保护京张铁路历史遗迹,但至今没有收到回复。金万智表示,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宝贵工业遗产,明年就是京张铁路通车110周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拿出一套方案,保护好京张铁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