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它始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方能凸显其应用价值。每个人都了解懂得一些心理学常识,也会运用这些心理学常识,相信其生活可以更加有滋有味。下面就和大家分享生活中常见的10种心理效应。
1、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这种夸大的社会现象,就会干扰人们对信息的评价。 晕轮效应是一种典型的评价偏见,甚至有时会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比如说在网红时代,粉丝们经常会对喜欢的某位网红的某一特征进行盲目模仿,包括他们使用过的物品,如化妆品、服饰等,因此会出网红带货一抢而空的现象。晕轮效应也常常成为骗子行骗的工具,比如有些人刻意将自己打扮成某种人的外表,从而行骗,屡屡得手,这在一些网络婚恋市场中的案例数不胜数。人们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避免认知偏见。
2、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这个效应具体就是人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选拔和考评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面试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我们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观其绩。
3、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由心理学家A.卢瑟斯在1957年首次提出,指的是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的形成的认识占了主导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人或事的评价,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导致以偏概全。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从多方观察了解、接触他人,才可以更加了解他人,以做出客观的判断。
4、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是指想让一个人接受我们提出的要求时,最好先提出一个更容易让他接受的要求,这样他后续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这个心理现象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向别人提出要求时,一开始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要让他从基础开始,通过鼓励让他去完成更高的要求。
5、二八效应
二八效应又称为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效应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重点服务这些关键客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对工作认真进行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6、蝴蝶效应
7、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水桶”就象征着人或事的各个方面,而短板就是其中的薄弱部分,所以盛水多少最关键的往往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块。一只木桶能装下多少水,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板,这就是木桶效应,常被用来寓意一个短处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一个人的重要程度,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比如企业在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时,经营管理者一方面要重视发挥自身的长板部分,另一方面也需要补充短板部分,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亦是同样的启示。
8、皮革马利翁效应
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20世纪60年代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其在实验中曾考察奥克学校(Oak School),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罗森塔尔效应就是心理学中的期待的力量。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安排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锻炼成长。
9、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1948年,心理学家福勒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的结果对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全面分析。事实上,所有学生的个人分析结果都是相同的内容,是福勒使用星座与人格关系中描述的通用性语句。但是,在请学生对这个测验结果与自身特质的契合度进行评分时,在0-5分的评分标准下,学生的平均评分达到了4.26分。
巴纳姆效应还有另外一项测试,就是让学生们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进行测试。测试后,研究者们对 告进行了评价,并同时提供了评估结果:一份是对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而另一份则是虚假的评估。在问及学生们相信哪一份评估 告更准确时,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虚假的评估 告。
由此可知,巴纳姆效应的心理学根源来自于个体的“主观验证”。“自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相当重要,占据了人类内心的大部分空间。我们通过各种客观设置来彰显自己个性的存在,从工作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中,总能看到我们力求与众不同的部分,以区别他人与自己。
个体很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心理暗示,并把这种暗示当成是完全正确的信息而深信不疑。事实上,当内心相信某个人或某件事时,我们总是能够找到各种支持自己的证据;哪怕找不到证据,我们也可以想方设法让它符合自己内心的预想。
为了避免巴纳姆效应,人们需要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同时,不断地加强自我觉察,并对自己拥有客观真实的认识,否者就会遭遇上当受骗的经历。
10、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人的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也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家庭教育场景中。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就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三番五次地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孩子一开始可能感到内疚和不安,逐渐便会变得不耐烦,最后甚为反感。孩子一旦收到批评,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从心里不安中恢复过来;而且收到重复批评时,孩子的批评就无法回归平键,“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就会高涨起来。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在一定的限度内,注意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切记要避免简单地重复,避免适得其反的现象。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