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山煤电西曲矿,活跃着一支人人称赞的队伍。多年来,这支队伍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团结一心、敢打敢拼,为矿井安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支队伍就是工程科工程三队。该队曾荣获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工人先锋号”、山西省“工人先锋号”、山西焦煤及西山煤电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今年该队又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严守底线保安全
工程三队成立于2009年,共有员工68人。建队初期由于人员结构复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队组管理一度成为难题。
立队先选将,西曲矿任命“全国劳模”柴卫国为该队党支部书记,他的徒弟朱向东担任队长。从班组长到员工的选用,从班前会事无巨细的安排到工作中面面俱到的检点,从详细的培训方案到井下具体的操作,他们都亲历亲为。因为他们深知,只有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带着队伍向前走。
工程三队有三个掘进班和一个喷浆班,主要是开拓岩巷、成型巷道,有时还涉及一些其它辅助作业,安全压力大。柴卫国、朱向东通过加强员工行为规范、言传身教,促使员工严格按章作业。
2020年7月,该队在开拓巷道过程中遇到了少有的风氧化带,顶板破损严重。面对恶劣的作业环境,柴卫国第一个扛起了风钻,顶在了最前面。风夹着凉水钻入衣袖,刺骨的寒意让人从头凉到脚,柴卫国咬牙坚持。为了保障下个班组作业安全,柴卫国坚持跟班作业,连续奋战24小时。
久而久之,按章作业、遵章守纪、勇挑重担成了员工们的自觉行为。从打眼放炮到物料码放、从设备维修到现场操作,人的规范操作使工作现场实现了动态达标。
凝心聚力提素质
起初,由于队员来自不同队组,素质参差不齐,工程三队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边签订名师带高徒合同,在现场言传身教,明确教学相长;一边利用线上与线下交替式展开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针对锚杆钻机易出故障,维修需运出坑外,进而影响作业进度的问题,该队组织开展了锚杆支护工技术培训和技术研讨会。柴卫国利用掌握的知识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队员讲授了锚杆支护作用机理以及锚杆钻机操作要领、使用基本知识、故障与基本维护等知识。不仅如此,该队还邀请资深锚杆机维修工为队员演示锚杆机拆解步骤及常见故障现场处理方法。
在柴卫国和朱向东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员工变成了有心人、解决问题的大能人。截至目前,该队中级技术员工占比达87%,高级以上技术员工占比达13%。
几年来,工程三队成为了明星队组。柴卫国、朱向东、马桂忠、于永杰等人,在全国、省、市、山西焦煤、西山煤电职工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2020年,柴卫国和马桂忠双双获得太原市“晋阳工匠”荣誉称号。
勠力同心闯新路
柴卫国是西曲矿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多年来,他带领工作室的成员们解决了很多矿井生产难题。“有这样的书记,你不想创新都难。”员工张烨阳如是说。
为调动队员的创新性,工程三队通过 “一帮一、手牵手” 言传身教活动,拓宽了员工岗位技能的培训途径,加强了对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技能培养。特别是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员工发现设备行进中需要有人不停地跟在后面拖拽电缆,这样既费劲又不安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员工们在设备后面焊接了缠电缆的装置,使电缆能够有效收放,起到了良好效果。
几年来,工程三队协同创新工作室共同研发了“五小”项目23项。其中,研制的“煤矿井下轨道曲率规”获得了山西省煤炭系统“五小”竞赛三等奖;“螺旋式湿式搅拌机”解决了短距离搅拌不均匀、降低作业环境粉尘污染和人工上料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此项目仅在一个队组使用,每年就可节支降耗58.8万元;柴卫国带头研制的“煤矿井下实用新型搅拌装置”既有效解决了人工拌料费时费力的难题,又保证了拌料的质量……
同时,该队创新研发的“远红外自动洒水降尘喷雾装置”、SK—Ⅲ声控照明装置、ST—80型树脂锚固剂弹射器等都应用于井下生产中,每年产生经济效益上百万元。
就是这样一支团队,在安全生产的路上冲在前,在创新的路上勇担当,他们团结协作、 创先争优,和谐共进、勇不言败,不负韶华、奋力拼搏,用不懈的努力,守护着矿井的安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网、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删除。